每個小孩子從是聽到過“別人家小孩”,當然也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成為“別人家小孩”!
我曾經很得意于能成為“別人家小孩”,直到后來青春期逆反心理爆棚的時候,特別介意成為“某某人第二”,由此開始排除這種比較。
這種比較,有什么意思呢?
首先,天賦不同。不同的爹媽,不同的基因,本身就千差萬別,又何苦較真在一個問題上呢?
其次,環境不同。在不同的地方,遇見不同的人,本身已經差距甚遠了。更別說由家庭背景和觀念導致的不一樣的教育投資。
例如,你和一個同學比英語能力,表面上你們同歲,有同一位英語老師。但事實上,你只有英語老師加輔導書,人家有英語老師,還有每年的出國夏利營,就算沒有出國夏利營,也有輔導班。
既然比上不足,那比比下看看,是,你得意了,有了優越感。但是你啟蒙老師比人家的牛,這本身就不公平了。更何況人家的數學還遠遠好于你呢!
最后,心志不同。夢想、愿望這種東西,絕對是因人而異,自然努力方向也是不同,結果不同。
所以,沒人別和人家做比較,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何苦給自己帶來心理障礙呢!
與其同別人比較,不妨和自己比比。
同過去的自己做對比,是否有所改變,變化是好,還是不好。
同理想中的自己做對比,看看自己還差距有多遠。
別將自己框死在別人的框架里,不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