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史蒂芬科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上個月在公司旁聽了FranklinCovey的Seven Habits培訓課,讓我來就內容和培訓兩個角度來談一談這本書和這門課。(以下簡稱7H)
先說我的直觀感受,培訓更像是對書重點內容的提取和延伸,整個7h的培訓課程的設計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從個人的心態,到時間管理,與自我和他人的溝通互動,到雙方的合作,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全的課程了,是一個很好的掃盲和提煉的課程。而且培訓課程將一本書濃縮成兩天的培訓,加上案例,視頻,學員討論,活動等等,使知識點和信息的傳遞更加有效。
但還是有幾點我覺得培訓不如書籍。
第一,培訓經歷了培訓師的二次的解讀和闡述,失去了作者原本的一些思想角度。當然,培訓師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會有一些新的角度也很有參考價值。這顯然又涉及到培訓師的功力了。相信很多人都玩過或者看別人玩過“驛站傳書”這個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將信息從最后一位隊員傳給排頭 ,等信息傳到排頭的時候,這個信息往往就已經不是最開始的那個信息。培訓亦是如此,信息的二次加工,是好是壞,不好評判,但僅聽培訓課程的人,也許因此會失去這個評判的機會。
第二, 看書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代入感,而在培訓中固定的案例討論顯然少了很多共鳴。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場景是,培訓師在講習慣二以終為始的時候,給大家放了一段視頻,讓學員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退休的時候,在家里舉辦了一個派對,派對上有自己的領導,下屬,同事,朋友,以及自己的家人,在那一刻,你希望他們如何評價自己?通過這個活動,培訓師想將學員代入到那種情境之中,并撰寫個人的使命宣言。但效果便不得而知了,首先這個案例本身,中國人有婚禮,有滿月酒,有壽誕,但似乎很少聽說有退休派對,所以這個案例的本身,在我們身邊就很少發生,代入感就差很多。此外,我們在生活中,很少會有人問說,你的使命和價值觀是什么?就算有人問,這也沒那么容易回答,也沒幾個人說得清楚,說得明白。每家公司也許都有使命愿景,但當你去問員工的時候,基本上沒幾個說的出來自家公司的使命愿景。為什么?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只知道的是,基于這種情況下,培訓中配置這樣的活動,其實挺讓人不知所措的。關于以終為始這個習慣,在后文中,還會繼續來講。
第三,七個習慣,需要進行不斷地思考和解構,看書比聽課,能更加把握好自己的節奏。在我去年看7個習慣的時候,我看了有一個月,從一開始去理解它整體的解構,去探尋自我,再到每一個習慣的闡述和方法。這中間需要不斷去思考和消化。我們仔細看七個習慣,每一個其實都不新鮮,然而每一個,要身體力行,卻都不容易。在書中我每次看到一個引發我思考的點的時候,我都會停下來,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再繼續。舉個例子來說,在概論中,作者用鵝生金蛋的故事,來說明效能的關鍵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產出”,即金蛋; “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這里的效能、產出、產能指的是什么?產出是什么?怎么去平衡產出和產能?為什么當我拼了命的想做成某件事的時候,卻往往事與愿違?為什么我這么努力,最后的贏家卻不是我?短期產生效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怎么去保持這個平衡?在課程中,培訓師也就一帶而過了。跟著老師的節奏走的時候,學員也就一帶而過了。
7H不管是課程還是培訓,結構都很清楚,從依賴期到獨立期再到互賴期,從個人領域的成功到公眾領域的成功,分別需要的六個習慣,再是最后一個習慣不斷更新,貫穿始終。
習慣一:主動積極
在培訓中,主要兩塊內容,培訓師會通過自己的講解和兩段視頻來呈現。一塊是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你有選擇的自由。化被動為主動,感受外界的影響,但仍舊擁有自動抉擇的能力。另一塊是影響圈和關注圈。影響圈指的是,你可以直接用行動去改變或間接去影響的范圍,比如說,你可以決定你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關注圈則是你關注的事物但并不受你掌控的范圍。比如,今天的天氣,交通狀況等。但影響圈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擴大,比如,在一家公司中,有沒有一些人即使職位不高,但很多人都愿意去請教他職位以外的很多問題?所以這一塊是在告訴我們用主動積極的心態去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這一塊的內容闡述中,我認為是培訓做的會比書更勝一籌,書中的這塊內容會稍微瑣碎復雜一些,書中會具體提到一些對積極主動的定義,對自我負責,如何變積極為主動,等等內容,在看的時候很容易被這些碎片化的觀點及方法論吸引,從而導致重點不清晰,但在培訓課程中,這塊內容的重點就會很清晰,培訓師花大時間講解的內容自然是重點的內容,并且通過案例練習不斷在強化。
習慣二:以終為始
這部分是我自己代入感最不強的一塊,就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這一塊都在談個人的使命宣言,尋找人生的意義所在,會讓我覺得有點雞湯,有些虛了,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場地以及氛圍是一個很重要的限制條件。如果放在一個安靜的戶外,人數相對比較少,時間比較充足,加上培訓師的充分引導,全身心投入在里面并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許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這一部分培訓給我的感覺是整片的雞湯,但我在看書的時候,獲得的訊息遠不止于此。這一塊書中,最開始對我很有啟發的是,“任何事物都需要兩次創造”,一次是在頭腦中的構思,另一次是付諸行動。這個原則適用于很多方面,包括我自己最大的啟發就是要目標導向,做任何事都要記得初衷和目標,而不要為了做事而去做事。
習慣三:要事第一
這一塊就是很有名的時間管理矩陣,重要緊急四象限,科維的時間管理奠定了現在培訓行業很多時間管理課程的基礎,這里扯開去一點,然而傳統的時間管理矩陣,在市場上火了這么多年后,也在逐漸走向衰退期,吉姆·洛爾和托尼·施瓦茨編著的《精力管理》開始站上舞臺,和它平分秋色。《精力管理》的側重點更在于管理精力,我們不能擠出額外的時間,但我們可以決定在我們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有價值的事。在我看來,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矩陣不能算是時間管理的兩大流派,而更像是相輔相成的兩兄弟。這個我們下次專門來開個文來討論下~
回到這一個part,這一塊培訓講的挺好的,而且對于沒有時間管理基礎的人來說,聽培訓會比看書更好理解,更有共鳴。培訓師先會拋出重要緊急的四個象限,將我們手頭的事情分為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個部分,會讓學員列舉自己工作中分別有哪些事,分別屬于哪個象限。接下來就開始引發學員的思考,自己的時間應該怎么安排?其中還會放一個大石頭和小沙子的視頻,用來深化和說明,先做重要的事情。關于具體的方法論我就不展開,畢竟此文目的重在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私聊我。?
書籍這一塊主要內容大差不差,但可能形式上就沒有培訓課程那么豐富多彩了。
前三個習慣都是在講如何在個人領域的成功,由內而外的塑造自己,培養自己的品行。后三個習慣開始進軍公眾領域的成功,主要側重在人際關系和互動。在進入后三個習慣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情感賬戶,就跟銀行存取款一樣,當你和他人在人際互動時,有些特質,比如誠實,信用,禮貌等,是往情感賬戶里增值的,而有些,比如魯莽,輕蔑,失信等,是往情感賬戶里減值的,而你在他人情感賬戶中的余額,決定了你們溝通的有效性。
習慣四:雙贏思維
培訓中,有一個比較大的活動,在談判的課程當中經常會出現,有時也會用在講部門合作的課程中,這個游戲具體的名稱我不太記得,我們暫且把它叫做“輸贏游戲”,大體上的思路和規則基本上都差不多。
這個活動是非常典型的講雙贏思維的活動,最完美的結局,必定是所有組均出紅牌,這樣每組每一輪都是賺的,但在實際活動中,事實往往不是如此,培訓師在最開始會故意引導和鼓勵學員去贏更多的分數,中間過程中故意設置一些誘惑,比如勝率突然倍增,有了翻盤的機會。比如讓幾個小組派代表談判,考驗組內和組外的誠信。
扯開去講一點的就是,這個活動做完之后,有些人會覺得,贏得分數最高的組,反而讓人覺得有些損人利己的感覺,分數最低的那個組,反而讓人尊重。這一塊我覺得是很多培訓師應當在做總結的時候提醒并強調的,這個活動本身是讓學員去體驗,在做各種決策時,應對不同市場時自己的心態,以及別人的心態,結果的參考意義不大,也沒有好壞之分。現實的商業環境中,不可能是這種對等的雙贏關系,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很多時候,不是零和博弈。雙贏思維的核心在于,你是否能夠在雙方不同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這塊內容,培訓的好處就很好的體現出來,雙贏思維在書中講的很詳細,贏/贏,贏/輸,輸/贏,輸/輸這四種情形,但當你真的投入在活動中的時候,你的感受是真切的,你的那瞬間的想法是真實存在的,這畢竟和你看書還是會不太一樣。
習慣五:知彼解己
這一塊內容,在培訓中非常Focus,可以簡單理解成溝通技巧,自傳式回應/同理心聆聽的溝通技巧。這本書,包括這個培訓,這一塊內容我都是比較認可的。在培訓市場中,關于溝通的培訓課程,主要分兩塊,一塊就是聆聽,贊賞,回應等等的溝通技巧;一塊是跟性格類型結合起來的溝通技巧,比如DISC,MBTI,性格色彩,九型人格等等。因為這個知彼解己主要在同理心聆聽這一塊,能把聆聽講的這么細這么透徹的培訓還是蠻少見的。
首先,這部分會提到說,當你傾聽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傾向于下結論,給建議等自傳式回應。四種常見的自傳式回應有: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和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和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和動機。
舉個例子來說,一對母子的案例:
兒子:“我不想上學。”
母親:“為什么不想上學?”(追根究底)
兒子:“我覺得學的東西沒有用。”
母親:“你只是現在覺得沒用,這些東西以后對你來說都會有幫助的。”(好為人師)
兒子:“我現在學什么函數,什么氫氧化鈉,銅鐵,對以后能有什么用?”
母親:“那你不讀書,就沒學歷,沒學歷就找不到工作,你能干嘛呢?”(價值判斷)
我在寫這塊內容的時候,想到自己,好像這些坑我一直再犯……
簡單舉了個例子,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一點都不陌生吧,我們嘴里強調的傾聽,有多少是偽傾聽,說的同理心,有多少又是偽同理心。
扯開去了,我們回到這里,我想說明這部分給我的啟發和意義還是蠻大的。
習慣六:統合綜效
這塊內容的要點很多,我一開始看書的時候,獲知的重點在于與他人合作,判斷和尊重差異,并且取長補短,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聽培訓的時候,發現培訓師的重點是在于尋找第三種方案,即當我們和他人意見相左的時候,怎么創造性的想出第三種方案,這其實跟上面一個雙贏思維的習慣,有異曲同工之處。不得不又一次感受到,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習慣七:不斷更新
在培訓中,聽到這部分的時候,大概理解到的意思是,提高個人產能(長期)從生理/情感/心智/心靈這四個方面去不斷更新自己,培訓師讓學員寫四個方面的行動計劃目標。最后一個習慣確實是涵蓋整個模型,全面的提升和完善自己。
在培訓中沒有被強化的一點是在平衡,書中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為什么要從生理/情感/心智/心靈四個方面去更新自己,中間還有一個隱性的邏輯是在于平衡,這其實和最開始的產出/產能是相關的,在不同方面平衡的更新發展,是個人產能提高的關鍵。
寫在后面
一不小心又寫了那么長,我是不是太啰嗦了……
本想寫一篇純粹的分析文,來看看書和課程之間的差異。寫的過程中,總忍不住跑偏,加入了自己太多的所思所想。不過沒關系,學習的目的,本來就是不斷引發思考并修正行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