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想念美好的時光,向別人講述自己曾經的輝煌,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些所謂的輝煌并不是我們取得了多么驕人的成績,而是在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感覺很好,自我感覺良好的前提一定是一種自信。那么孩子在什么狀態下感覺最好呢,其實孩子與大人是一樣的,只有他足夠自信,感覺自己在某方面做得很好,或者說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時候才是孩子感覺最好的時候。那么孩子如何獲得自信呢,我想一定跟我們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我一直在在努力學習并嘗試。
我的兒子9歲了,他聰明但很拘謹,不自信。我在教育中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比如兒子幫我收拾碗筷、倒垃圾、掃地及換餐巾紙,這些非常細小的動作我都會及時予以表揚,“謝謝你幫媽媽掃地、收拾房間”,“你很細心,今天餐巾盒里紙沒有了,你是第一個發現并且及時換上的,避免了大家在用餐后沒有餐巾紙插嘴的尷尬”,兒子聽了這些表揚,雖然沒有馬上表現出愉快的表情,但對我的及時表揚還是傳遞出一種積極的反饋,通過后來的舉動(主動干家務)能夠證明。
其實僅有表揚是遠遠不夠的,對于一個自信心缺乏的孩子,需要花時間去訓練,讓孩子在具體的實踐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歸屬感,從而建立自信。比如我的孩子在數學方面缺乏自信,總是感覺題目很難,不愿意多思考,盡管那些題目在我看來并不難。通過孩子的情緒反饋,我看到的表象是題很難。我兒子的智商并不低,那么這個“難”怎么理解呢,我認為應該是缺乏興趣,那么為什么會沒有興趣呢,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快樂可言嗎? 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我發現兒子對語文的偏愛明顯多于數學,這么小的孩子不應該有偏科現象,我及時和兒子溝通,從他的描述中感覺孩子在數學方面遭到老師的批評總是多于受到的表揚,他因此不太喜歡數學。我如釋重負,終于弄清楚孩子為什么不喜歡數學了,因為做得不好,受到批評,所以對數學不感興趣了。
暑期我給孩子報了數學輔導班,應老師邀請我也去聽老師的授課,課程的信息量很大,一堂課所學的的知識點是學校教學的4倍,課堂上孩子不僅思維要跟上,動手更要快,否則一堂課的內容根本無法完成。這個班是名副其實的尖子班,孩子們在老師的操練下思維很快,3分鐘一個例題講完,接下來整理筆記、訓練相似題目一共3分鐘,大部分孩子基本完成。緊接著就是舉一反三式的做題,老師講題,孩子們再做題,就這樣循環著。我聽了2個小時的課程(中間休息不足十分鐘)不得不佩服這些拔尖的孩子,思維確實很快。我兒子從未接觸過奧數一類,對這些訓練根本不適應,他的動作和速度明顯低于一直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們。看到這個陣勢,我覺得給孩子報班確實是我考慮不周,本來想讓他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但這樣下去只能讓孩子更加不自信。我及時與老師溝通考慮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調整一下,到相對壓力較小的輔導班;如果不能調整那么請老師對我兒子的要求不需要向其他孩子那樣嚴格,既然是興趣培養,讓他開闊一下思維就可以,我不想讓兒子感覺到這么大的差距和壓力;第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會和兒子一起去聽課,促進孩子數學思維的拓展。我把我的想法告訴兒子,兒子欣然接受。但后來培訓班老師告訴我目前各班人數已經都達到上線了,無法調劑。我思考好后,決定陪他一起上課,我盡快調整了工作節奏,把手頭緊急的事情妥善處理后,陪兒子一起上課。坐在安靜的教師里聽老師分析講解變化多端的奧數課程,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我把課堂筆記整理一下跟兒子在課余時間分享,兒子對我所做談不上是感動,但似乎有異樣的東西從他的眼睛閃過,這點被我鋪捉到了,此時我認為這樣的付出絕對值得。
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我不好評論,老師在升學的指揮棒下希望每個孩子做得更好似乎也沒有錯,我唯一能做得就是讓我的孩子樹立信息,強大內心。從學數學開始我跟他一塊兒努力,從每一個簡單的題目開始養成認真讀題,仔細審題的、獨立做題的習慣。簡單的題目做對了我及時肯定,稍微復雜的題目作對了,我會用鼓勵的方法引導孩子給我講述解題過程,增進孩子的思考。尤其對邏輯關系較為復雜的題,首先讓孩子將重點圈出來,將已知條件標出來,其次分析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已知之間的邏輯關系求未知,孩子慢慢的適應了這樣的做題習慣,甚至也享受這樣的過程,我認為這也許就是自信心在逐步建立吧,我真慶幸當時英明的決定,否則無法換來孩子的自信。
孩子就像一顆稚嫩的花蕾,他的成長需要家長用心培養,盡管這個培養過程比較辛苦,需要我們放棄自己很多東西,如工作、娛樂,需要改變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但當你真得為此放棄和改變以后,你會發現你贏得了孩子,還有什么比這些更重要呢。有句話說:一件事情,你堅持做了三天,那是心血來潮,你堅持了三個月,那是剛剛上場!你堅持了三年那才算得上事業,對孩子真正的教育我才剛剛上場,距離事業還很遙遠,唯有始終如一的堅持才能看到撲鼻的花香,面對孩子,我別無選擇唯有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