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下
去非洲前,Naomi已經維持了兩個月的“喪”狀態(我用自我體驗描述為“心臟肌無力”期,哈哈)。其時于她,當假期出游成了太常規的常態,新鮮的人和事物、各種古老的文明,激不起波瀾也攢不下價值感。至于工作氛圍,以平常心處之已算自持。十一后卻忽然說,走出來了。
我問如何走出的,她說,說不出哪一個具體時刻,估計是大段沒有網絡的日子,找到面對自己獨處的時間。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平時太多的時間成了娛樂的奴隸。
那回來后對網絡會克制么?“網絡克制好像也不會,因為心里好像自動有開關了,確定了想做和要做的事就不會那么焦慮整天掛在網上了。”
想做和要做的事是?“把一年的計劃分解”。所以之前喪是源自無力感么,一年的計劃太龐大?她說或許吧,也可能是之前想要的太多,沒找到重心,而如今釋然在于,明白要不貪心,從想要的東西中找到最想要的,落實去做,分解到周。
嗯,道理簡單,就是需要真的接納。一個人低頭走路時候,開關就打開了。
她的30已立
一句話概括下自己的30已立?
Naomi:沒有哦,因為并不接受三十歲應當如何如何的社會儀式感。
以上。
遲言尺語:
跨過30歲那道年齡線,Naomi對30歲的儀式感和焦慮感不置可否,大概就像看穿了一種常見的幼稚寄托——指望通過婚姻、遇見一個人、換一份工作或者時間的遞進,來全然改變自己人生。思維簡單一刀切,又個性軟弱貪婪,是很多焦慮的來源。
今年對幾個伙伴來看都是多事之秋。25歲之后,難免看到機體巔峰不再、意外又紛至沓來。親人的疾病,失戀種種。有妹子前幾天說,意料之外又拿到了一直沒得到的職位offer,是對感情失利的補償吧。我說不要這樣想,是你之前在那個團隊中能力出眾,才讓他們發現不能缺少你。“失之東隅”、“另一扇窗”,對,都有它的安慰劑效果,可有時候你的自信不就來源于,人生不止一個支點。
祝大家都成為一個想法聰明行動果決的人。雖然,哈哈,7+3的比例能做到就很牛啦。
至于爬乞力馬扎羅,海明威把那座圣山的頂峰,視為理想自由的實現與肉身的脫去桎梏,還有欲望與執行力的矛盾種種,Naomi的行程中,爬上非洲之巔的獨自行動需要配七個后勤backup,他們4人團隊則帶了19個 (包括向導、協助向導、廚師、服務人員,其中包含一位背廁所的小哥~)。
綜上,如果對于獨行深山的需求,其實和我一樣滿足于各種徒步在成熟的文明景區如黃山華山各類國家公園足矣的,大可不必挑戰自我,哈哈。
對了,Naomi上山路上吹風著涼,發燒,然后扭了腳,還是憑著意志力爬了上去。見面時候,拖著個扭傷的腳丫,包裹的紗布上還畫了枚桃紅色的心。我帶了只橙色的記號筆,蹲她腳邊兒又加了個小心心、小星星。然后各自哼著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相別而去。
自留地里,記錄一點我們的小趣味,聊遣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