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其實是一種生活的體驗,是自己無法在現實中實現的體驗,或者是曾經有過的回憶,只是大多數人都希望去體驗繁華,而不愿意去觸動痛苦。
正因為如此《超脫》才顯示出他獨特的意義。
影片通篇充滿了不幸了,幾乎每一個人物以及角色都在盡情地展示他們生活中的痛苦,同時也把他們給別人帶來的痛苦展現出來。
如果你認真地辨析每個人物的話,你就發現電影中展現的故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很可能是發生正在我們周圍。
只不過當故事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通常都會是以新聞的形式展現出來,而我們就理所應當地認為這些故事離我們很遙遠,。
其實這也是電影的獨特魅力之一,它展現的生活能夠讓你切身感受,而不是冷冰冰地作為一個旁觀者。
影片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把焦點放在了年輕人的青春期問題上,阿德里安飾演代課老師亨利,來到學校后面對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
受歧視而敏感的梅瑞狄斯,固執而又暴躁的少數派(黑人學生),虐待動物的男孩,蠻不講理的女孩和她的母親,當然還包括那個在大街上流浪,靠出賣身體為生的艾瑞卡。
看到這些學生的時候,其實我覺得好的影片真的沒有地域上的差距,梅瑞狄斯再每個學校當中有原型,從初中到高中,我們身邊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人物存在。
那個身材肥胖,長相不出眾,而又特別敏感有些特殊癖好的女生最容易成為全體同學攻擊的對象,當年我們也許只是以為這是學校當中的一個玩笑,而并沒有當成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而在影片中,梅瑞狄斯痛苦的環境被描述的更加全面,除了面對同齡人的奚落,還有來自家庭的鄙視,而當她唯一以為能夠尋求安慰的窗口關閉的時候,她只能選擇自殺。
其他人也一樣,哪個學校沒有一個以暴力為唯一樂趣的學生,以為自己能夠用拳頭和粗口展現自己的能力,當年的我們可能會對這樣的人敬而遠之,而現在也很少去發現他背后的故事。
我還清楚地記憶著,小學的時候,曾經就有一個同學的家長,因為一件瑣事來到課堂上大鬧,甚至對任課老師動手,沒想到的是二十年后一部電影還能重現這一幕,只不過臺詞換了而已。
影片的另外一個主要人物艾瑞卡,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有十五歲,其實我一直以為類似的童星,是有著超出一般人的社會成熟度。
但是后來我改變了這樣的看法,其實并不是這樣演員更加成熟,而是我們無法想象或者是并不認識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真實情況。
在高中或者是大學階段,援交已經成為一種大范圍的情況,性并不是一個不能探討的話題。我不認為應該用普遍或者是常態這樣的詞來形容這種情況,但是相對應于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個群體人數用巨大并不為過。
所以艾瑞卡并不是一個特例,只不過在公交車上赤裸裸地求嫖,以及毫無羞澀地領著老男人回住所口交,對一個是有十五歲的女孩來說過于激進,讓艾瑞卡看起來有些異類。
影片并沒有直接地說明造成這些問題學生的原因,但是在不經意間還是表明了觀點,家庭絕對是第一因素,幾乎每一個問題學生背后都是一個問題家庭,父母的歧視讓孩子更加敏感自卑,暴躁的父母同樣會培養出壞脾氣的孩子。
而這個社會對這些孩子也沒有任何善意,地方的管理者只是在意孩子的成績是否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以至于影響到學區房的價格。
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包括家長以及老師幾乎沒有一個人對這些孩子有長久的耐心,在面對成年人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時候始終保持冷靜。
學校的心理醫生因為看到太多的學生問題,而崩潰,她不是不愿幫助這些孩子,只是她實在無法忍受長期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一個人面對這樣難以解決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亨利老師的表現才難能可貴,他用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和智慧和這些孩子們溝通,他嘗試著挽回一個又一個年輕的靈魂。
并且他差一點就做到了,梅瑞狄斯的自殺是這部影片的一轉折,當我們以為亨利像天使一樣無所不能的時候,事實告訴我們,超越環境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
其實我并不是太喜歡影片的另一條線索,那就是亨利的母親自殺,母親的陰影一直留在亨利的腦海中,這也是造就他整個人都顯得非常抑郁的重要原因。
我不知道導演這樣設定的用意,是想說明亨利之所以能夠和學生們打成一片是因為有共同的經歷?還是說再痛苦的過去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生改變。
影片并沒有解釋的那么清楚,亨利的回憶除了表現他自己的痛苦之外,和影片的其他情節并沒有太多的聯系,并且在表現手法上略顯得有那么一絲的矯情,不如在表現問題學生的時候那么顯得有沖擊力。
說回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迪大概是這樣影片最好的飾演者,如同《海上鋼琴師》一樣,他那張消瘦的面孔天生適合這樣憂郁而又不時堅定的角色。
十五歲的薩米蓋爾表現也同樣優秀,穿上漁網襪,露著半個胸脯的扮相,語言行為都是一個熟練的妓女,我們能夠在稚嫩之上看到這樣的成熟難得可貴。
值得一看的電影。
八音先生
喜歡電影嗎?一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