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人節,祝愿有情人的沒情人都快樂哈!有情人快樂,沒情人就做自己最好的情人,哈哈。看《再見愛人2》有一期,不知什么話題,黃執中老師說“我都不喜歡跟我自己這樣的人相處”,在夸他老婆對他的包容。其實現在想想我好像也不太喜歡跟我這樣的性格相處的,總說娃和娃爹的問題,實際是他們包容我的更多吧。
不檢討了,他們能包容,也說明我也有值得包容的地方吧,哈哈。比如,今天又早起了,降低標準,7點之前就算早起,6點20起的,晚上10點20睡,早上起來煮上粥,和上面,正念練習、啞鈴深蹲完成,看了2頁書,切盤過年侄女帶的風涇水晶蹄,然后開始烙餅,外甥第一個起來,早飯已好。標準的家庭主婦的早晨。
早上的感慨就這么多,就碎碎念些昨天的吧,倒敘:
1、昨天陰雨,感覺有點冷,就準備吃個火鍋熱乎點。我一切準備就序,娃爹和外甥因為要不要洗車問題糾纏半天,娃爹前幾天提醒外甥把車洗一下,這幾天一直下雨,外甥就沒洗,然后又覺得不妥,娃爹說沒洗沒關系,外甥就覺得還是應該洗了。這么個雞毛蒜皮的事,繞半天,娃爹聲音就有些高,語氣就有些急,跟開始跟我叨叨,外甥太啰嗦了,這樣怎么跟客戶談,會讓人煩的。我說你看看你的通話時間,除了跟我倆是按秒計,其它的哪個時間短,娃爹更有情緒了。娃又認為我準備的東西少,不夠四個人吃,我的情緒也不好了,結果吃火鍋呢,他直接盛了一碗飯,吃飯的時候,娃還說風涼話,現在知道什么叫拉臉了,然后說是他爹惹了我,說他沒回來之前,還挺好的啊,看我這么辛苦還惹我。我說誰也沒惹我,是我自己情緒不好。后來忍不住說娃,吃火鍋呢,你直接盛一碗飯是啥意思,吃幾口菜就不吃了,他說他吃飽了,我知道他是因為外甥要過來他嫌被打擾有情緒的。就這樣莫名其妙一家人各有一肚子氣,哈哈。
在寫上面這段文字前,又忍不住刷了一下簡友的文章,是我每天要偷窺的一位父親寫的有關家庭的文章,這個父親為了孩子,不斷反省學習,已經寫了1000多篇文錄記錄過程,今天的文章是兒子一大早發信息一通抱怨,這位父親用學到的話術應對孩子,孩子抱怨媽媽讓他晾衣服不告訴他、然后說紙條根本看不到,又說茶葉蛋、粽子吃起來麻煩,一早起來凈是麻煩。父親一直回:是,好的,最后還寫到“我認為機會來了,自以為是的發通情的話:嗯嗯,覺得麻煩,心情就不好了。”結果娃說“你這句話不如不發,敷衍。不需要說那么多,我自己過一會就好了”,這位父親的感慨是“溝通還是不要所謂的花招吧”,猛一看認同,現在仔細想一下花招還是需要的,即使被娃看破,娃還是希望自己的情緒被看到的吧,當然真誠是第一位的。還有情緒真是無處不在的,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事情就會引起,不僅是我們家,家家都有“難念的經。”突然發現這還是一個很好的“雙重束縛”的例子,哈。
寫到這兒要做午飯,就打斷了,現在有點接不上了,哈哈。想起啥是啥了。
2、被娃爹報怨不作為,我問他是如何忍受我的不作為的?他說被我打敗了,哈,我有這么強?我咋感覺斗爭這幾十年,是我敗了呢?
3、娃爹這兩次出門,沒帶多少東西,嬌情地讓我送他到地鐵站,美其名曰讓我鍛煉鍛煉身體,幾百米路,我問他為啥不穿自己5800買的外套,每天穿著我買的280的外套(實際可能280也沒有,具體價格忘了)?他沒啥說了,說衣服口袋大。這也是跟娃爹很大的不同,他是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我把實用放在第一位。好多年前,我過生日,他買了一瓶280塊的紅酒,跟我得瑟,我說再貴也不是我想要的啊(那時候280覺得是很貴了,現在只是一個榴蓮的價格了),經常把“這很貴”掛在嘴邊,為此我十分瞧不上,覺得他虛榮,跟他爭論。經常對他買些中看不中用的又挺貴東西來嘲笑打擊他。現在想想他賺的錢,他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好了,現在有改觀,就是干脆不太買東西了。今年的生日改觀的就是不再自做主張他認為我要啥,而是聽了我的需求。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沒有對錯,只有不同,越來越深的體會。
他周日是去會同學,給同學帶的禮物,我說你很周到,他很得意說是的,他做事縝密。我問他“為什么別人這么做的時候,你會負擔,老怕別人給你帶東西,不想讓別人這么對你呢?”他說都是老家的人,條件不太好。其實并不都是條件不好的,而且也不是什么貴重的東西。現在學心理走火入魔中,我覺得是有深層的原因,不過我沒再問了,因為地鐵站到了。
昨天看邁克爾.懷特的《敘事療法實踐地圖》講到重塑對話時,懷特說他通過反思工作中用的重塑對話,也可以用到生活中,可以豐富和家人、朋友之間的對話,可以重新塑造和生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我想這就是我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正在試著學習豐富和家人朋友之間的對話,雖然有時不免生硬,練習多了也許就會好的吧。這本書里很多案例,最近看的一個是一個問題少年,為了完成收容所的任務應付差事去做咨詢,自己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不可救藥,但咨詢師對他的“承認”,徹底改變他的人生,剛開始覺得“被承認”這件事太陌生了,很排斥,不愿打破原來的生活平衡,后來這種迷戀上了這種“承認”,不但接受“被承認”,也開始“承認”別人。
我們都需要被承認,也學會承認他人。
3、最近幾天聽的敘事治療的案例,敘事里面有一個環節叫“外部見證”,就是外人對當事人的故事的看法感受等,再反饋給當事人,當事人對這些反饋又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聽的幾個案例,我記住的點,當作外部見證的練習:
昨天下午聽到的案例:一個女孩從高一開始長期受到同學、老師和權勢的精神折磨,多次想到要自殺,老師問是什么讓她沒有選擇自殺?她說是一定要考上大學的信念,無論別人如何欺負她,她就一門心思就是學習。長期的折磨她得了精神分裂癥,幸運的是,考上大學后,遇到了極好的老師,開始給她做長期的心理咨詢,她說讓她放下仇恨的轉折點是,有一次咨詢中,咨詢老師對她輕度催眠,讓她閉上眼晴,想像她遇到了傷害她的那個同學和她的男朋友,讓女孩問她同學,“你快樂嗎?”然后問她,她同學如何回答,她說她同學說“快樂”,咨詢師問“那你呢?你快樂嗎”女孩說她沒吱聲。從那以后,她就想傷害她的人人家過得挺快樂的,為什么別人的錯誤她要受到懲罰承擔不快樂呢?兩個點“一門心思考大學”的信念和“你快樂嗎”的問話。
第二個案例,一個學員心結是認為自己從小被父母拋棄,后來卻是她對父母和原生家庭付出最多,她有一次跟她媽說她的委屈,提到父母對她的不公,她媽說“那咋辦,我陪你錢吧”,這一句話,把一個悲慘的故事變成了喜劇,逗笑我了。1個半小時的訪談我就記住了這句話,“那咋辦,我陪你錢吧”。當然,是她的“被拋棄感”,并不是真的”被拋棄“,其實真相到底是什么?沒有真相。她認為“被拋棄”是真的,有那么多的事實讓她相信是真的,當對話被重塑,她愿意接受的事實是她父母以他們的方式愛她,并沒有拋棄她。
第三個案例,一個學霸媽媽和一個學霸兒子的故事,學霸媽媽對兒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事無巨細全管,兒子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到了高中學霸媽媽認為自己管兒子太多了,要放手,就啥也不管了,結果兒子本可以考清華北大的,結果考了一個對他們來說一般的學校。學霸媽媽一直很自責,如果娃高中時她介入(中間娃經歷了一些波折),娃一定不是這樣的結果。學霸媽媽問學霸兒子,考這么差你為什么沒跳樓?學霸兒子說“我考這么差,還能上985,我運氣夠好的了。如果是小學初中,我可能會跳樓。”你為什么沒跳樓?學霸媽媽問的霸氣。我們雖然不是學霸媽媽,但學霸媽媽的自責,會常常有。
啰嗦太多了,就寫三個吧。
4、昨天發生一個悲傷的事:我竟然想不起來自己的手機號碼了,而記起的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一個舊號碼,這好象是老年癡呆的癥狀啊。有一件欣慰的事:新成立的一個事務所對我感興趣,問我有沒有興趣,說實話,我還是有過猶豫,跟娃說,娃說你去了會后悔的,是啊,又不是沒呆過。只是仍有僥幸,稅務事務所的業務會不會比會計事務所的業務輕松點?也只是想想,作罷。
今天天晴了,讓人心情愉快,一下子嘮嘮了這么多,破了記錄了,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