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團信念的組織物,你由你的所有信念構成,它們成就了你,也會摧毀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如:我的死亡恐懼來自哪里?它為何要找你?蕓蕓眾生,你有什么特點?獨死亡偏愛你?包括有的人不敢遠行,不敢開車,不敢爬高,不敢創業等等,依然跟死亡恐懼相關。
你生下來應該是純潔無暇的,沒有所謂的信念在左右你。而經過漫長的歲月,以及童年無條件接受父母親友對你所傳達的一切信念,負面的信念會拴住你,開放的積極則會成就你。
如其所是,回到原點。
當感受層面回到原點時,你覺得整個人的內在系統被清零了,格外輕松,身體也舒展了。
在吃飯陪孩子說話各式家務中觀心,每一刻都是靜心的機會。
在頤和園停車場取車,老公半天沒來接我們,瞬間感受層面覺得被拋棄了,因為之前說過父母把孩子扔到長城,內心墊了恐懼的底。比如開車,聽過太多出車禍的事情,內心墊底了開車就會恐懼。而自我觀察,則會讓你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充分去了解自己。恐懼什么就去做什么,打破限制。
曾經,心理咨詢師女友說自己趕到機場時,飛機已開走了,那一瞬間眼淚出來了,感覺自己被飛機拋棄了;另一心理咨詢師女友則說到男友本來跟她一起出行,她站在外面等他倒車,結果,男友忘記了她,直接把車開走了。那一瞬間,她哭了,同樣感覺自己被拋棄了。
“感覺”是我們的內心現實,外在情境會誘發。
再比如:今天兒子因為想去北區玩,我覺得快到中午了,希望他晚上再去,結果他不干,后來哭了,哭久了就開始罵我。那一瞬間,我心涼了,那種無能感被勾起,當時周圍有很多家長孩子,我覺得自己的某種信念被勾住了,已經卷入其中,很難用心若鏡。后來再去看自己,知道自己那部分“好面子“的相關信念被勾起。
把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清零。
用無我剝離自我里那些限制性信念。
用心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