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突然有個念頭鉆進大腦:于我而言,寫作到底是為了什么?
這個問題思考已久,也曾經問過自己很多次。以往的回答核心是:寫作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是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
之所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很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分享自己,幫助別人,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被需要。讓生命富有價值。
1
這真的是我的寫作目的嗎?
昨天腦子里突然冒出之前從未想過的問題:
第一,寫作真的會給別人帶來快樂和需求滿足嗎?
如果這是寫作目的,那新的問題便應用而生:
首先,你怎么知道別人的快樂是什么?別人的需求是什么?你并不是他人肚子里的蛔蟲。
其次,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縱使你用一生努力去千方百計地滿足某些人的需求,這部分人的需求又真的能滿足嗎?
第二,滿足別人的需求所產生的價值感對自己來說真的很重要嗎?
那些人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你滿足他們的需求是為了什么?在滿足他們需求的同時,那是你自己內在的需求嗎?如果不是你內在的需求,只是一味地去滿足他人的需要,那你用時間和生命去付出的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沒有意義的結果又有什么價值呢?
就像我們生活在小山溝時象往著繁華大都市的生活,可去了都市又覺得很吵;也像我們住在小房子時向往大房子的豪華,可真的住了大房子卻又覺得衛生太難打掃;還像我們想賺大把的錢,可真的錢多了,又感覺當生存問題解決之后,其他的便只是一個數字,再多的金錢對于個人而言不再起到大的作用。
每一個大愿望都是渴望得到美好憧憬,可真的得到了,走進去了,卻又發現,那只是海市蜃樓,太陽一照,海風一吹,幻象便又煙消云散,迅速變的空無。
人們在成功之前總想著要成功,可成功之后又會發現,終其一生想得到的名和利,其實都是身外之物,最終都會丟掉這些,回歸塵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些帶不走的東西對我們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嗎?
我以為,這是作為寫作者應該思考的嚴肅問題。但我絞盡腦汁,越想越糾結,越想越糊涂。
2、
如果不為名和利,那寫作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請教寫作的同道,他們說:
”書寫的過程是不斷清理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富有意義。“
”寫作可以不斷發現新的自己,會不斷調整方法讓自己工作的更好,效率更高。同時也會不斷提高寫作水平和質量。“
”聚精會神書寫本身便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是積善行,思利他,他寫作是把自己成功的經驗用盛和墊演講方式分享給其他企業管理者。“
我思索著他們的話語,感覺很有道理,同時又覺得離我很遠。這些似乎都是別人的東西,無法說服我的內心,我依然困惑。
3
我為什么而寫?
我的執著勁上來了,不弄清自己決不罷休。在我看來,追問寫作是為了什么,就是在追問我的人生是為了什么。
于是,我把這個問題帶到寫作心理療愈課中求解。我思考:
以常識而論,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遇到了困難,而困難是能力暫時達不到的體現。難道我對自己某些地方不滿意?不滿意的又是什么呢?
通過與心理指導老師黃鑫的互動,我明白了以下幾個因素。
從人的心理而言,內在的動力都來自于:對自己不滿 意,因此要去改變;或者,希望別人對自己滿意,因此要去行動。因為我們常常把對自己的不滿意投向外界,把自己想要彌補不滿意的空洞而采取的行動轉換為“是為了別人更好”。其中有利他的本能成分,同時也有自己內在心理的投射。當我們把視線投向外界的人和事,我們便會轉移對自己的不滿意,屏蔽厭棄自己的感覺。從而不讓自己難過。
但是這樣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的結果是:當他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自己卻因為未能真正滿足內在的需求而陷入茫然和焦慮。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陷入了酒癮之類的泥潭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
他們確實燃燒了自己,獲得了別人的贊譽,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因此,寫作的真實目的,是為了獲得內心對自己的滿意。單純為他人而寫,最終只能讓我們陷入迷茫。
從我們與外界的關系而言,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都不是孤立無靠的,必然與周圍的環境發生聯系。“我”和這個世界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如果沒有”我“存在,也就沒有”我“周圍的環境存在。所以,為”我“而寫,也必然會影響外界對”我“的反應。
因此為自己而寫,實際上也在為他人而寫。他人與自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4
即然寫作動機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會影響他人,為什么我會覺得名和利于我并不重要?難道真的是我修煉到看破紅塵,超然處之?
解剖人的本性,我們內在最大的需求就是對價值感的滿足。人活在世上,希望彰顯自己的能力而與眾不同,并得到他人的關注、尊重與贊譽。這是作為人之自戀本能的需要。毫無疑問,名與利對我們的存在狀態有重要影響。她是我們滿足自戀需求的副產品,因而并非壞事。
我也如此,想生存的更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肯定,這是內在生本能的愿望。換句話說,我的內在太恐懼于死亡,一定要做點什么來緩解死亡帶來的焦慮,于是生與死的沖突讓我的精神升華,我選擇寫作來應對。
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名和利會影響我們存在的狀況,也并非不好。但我依然質疑她的重要,想把她推開,原因何在?
經過心理分析,我明白了:疑問的背后潛藏著畏難情緒,因為覺得獲得這些成績確實不易,要付出很多努力。因此在面對這個難題時便出現了焦慮。 這個焦慮在質疑:如此之難,要堅持去寫,并且長此以往,我值得這樣去做嗎?或者,我能做到嗎?
我進一步看到了自己的內在沖突:想為自己內在真實的需求去做,但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于是產生動搖,動搖又表現在懷疑自己的寫作動機。
同時我也看到,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去質疑寫作動機,是因為我想突破自己,開始新的征程。但是我害怕困難,不夠自信,想借機逃避。于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行為找一個“名和利”都不重要的借口。
5
我為什么不夠自信?
在與老師的探討中,一些輪廓漸漸浮現出來。
我不夠自信是因為不滿意自己,覺得自己動作太慢,說的多,做的少,在寫作上停滯不前,計劃總是不能得到落實。前行艱難,以前的能量消耗待盡,卻走不出這個盤旋的怪圈。
于是,第一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寫出文章,也沒有毅力堅持寫作;第二懷疑自己的寫作動機,因為感覺前行的動力不足;第三懷疑艱苦付出是否能得到好的結果,如果得不到會不會功夫白費?
于此,我又看到了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另一個糾結:對于結果的不能掌控:如果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人看,我豈不是功夫白費?
原來,我把成功建立在結果之上,一味追求好的結果。
老師說:結果是不取決于你的,取決于市場和讀者等外界因素。世上不乏偉大的作家,是在去世多年后才功成名就。如此說來,結果對于死去的人又有什么意義呢?但如果能對活著的人產生意義和影響,那么整個人類的大我就遠遠超越了我們自己的小我。
我明白了,能對人類有所貢獻,是我們生命的巨大價值。但那屬于幸運和實力,并經的起時間檢驗。雖然那些作家在死去之后才得到好的結果,但歷史卻讓他們永垂不朽。然而他們卻無從知曉。結果只是他們全力以赴之后的見證。
我明白了,寫作動機來自于內在,但結果取決于外界。我們無法掌控,唯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日積月累的沉淀。
我明白了,寫作是一種創造,而創造是走一條從未走過的路。當你決定去創造的時候,就必須承受結果的不確定性。
我明白了,寫作目的不在于結果,更不在于當下的結果,而在于過程中的付出與享樂。
如果能真切的去體現過程中的感受,在每天嚴格的自律中,在按時按量完成當天創造的工作中,抒發自我,產生文字,讓內心得到愉悅和滿足。那么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過好了每一天。而活好每一天是我們自己對生命做出的最好選擇和交待 。
如此看來,當我們不再執著于對結果的在意,只管做好自己每天該做的事情,不去比較,不去期待,還有什么不自信的呢?
當我們明白寫作的動機既是為自己,同時也是為他人,二者不可分解,還有什么好糾結的呢?
寫吧,只管寫,不用糾結,不用彷徨,隨心而做,盡力而安。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不問結果,不問前程。最好的自己會串起無數顆珍珠,通向遠方。
遠方有詩 ,也有柴米油鹽。這才是生活的本真,人生的豐富,生命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