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為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對時間進行合理計劃和控制、有效安排與運用的管理過程。其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心原則是“努力集中必要的批量時間潛心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時間管理的最終目標,一方面是以效率較高的方式去管理時間,而另一方面,是要謀求人的創造性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時間管理日益呈現出新的面貌。各種網頁和APP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便利的服務,我們為電子屏幕所吸引,我們的時間也被分割得越來越零碎,時間管理面臨著嶄新的、嚴峻的挑戰。因而有人說,互聯網時代比其他任何時代都更需要時間管理。認識到挑戰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一些獨特的機遇。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軟件、APP的發展更新,為傳統的時間管理提供了更為多樣的選擇。
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當如何迎接挑戰并抓住機遇,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呢?
?
時間管理的理論發展
史蒂芬·柯維認為,時間管理理論經歷了四代嬗變。從人們認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到開始進行時間管理,再到時間管理日臻完善,期間經歷了管理方式和管理重點的轉移。
第一代:備忘錄理論
第一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把所有要做的項目列出來,制成一個任務清單,每完成一件勾掉一件。這種方式有助于在忙碌中分配時間與精力,使人能夠逐步完成待辦事項。其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優先”觀念。雖然每做完備忘錄上的一件事,都會帶給人成就感,但是這種成就不一定符合大目標,所完成的可能只是些非重要的事。這是一種好習慣,但未必是科學的方法,容易令人在忙碌中疲于應付。
第二代:日程表理論
第二代理論強調計劃與日程表,在所有工作任務開始之前,制定日程表,對每一項任務規定時間期限,設置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要在這一時間段中完成計劃任務。這種方式反映出時間管理已經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性,通過制定目標和規劃,能完成較多事情,但容易導致“實現了很多目標,卻不見得滿足真正需求”的消極后果。
第三代:優先順序理論
第三代理論是講求事情的優先順序,即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分配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達到最高的效率。當工作任務越來越多,以至于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全部任務時,需要對工作任務進行優先排序。按照重要性和緊急性這兩個維度,可以將所有事件分為四類:重要且緊急的事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件、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件。
?
排序之后,要對處于不同位置的任務進行取舍。首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事,其次要重視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防止其變得緊急,然后才應該注意到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件和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件。
這種方式能將價值觀化為目標和行動,但也可能在不同角色間造成規劃過度、失衡等情形。運用這一階段理論的人通常每天都制定計劃和擬定優先順序,從而可以提升效率。但也有人認為該理論過分強調效率,個人僅拘泥于按規劃行事,失去了享受意外驚喜的機會;視野不夠開闊,可能導致降低生活品質的結果。
第四代:羅盤理論
羅盤理論是迄今為止的集大成者,它注重任務輕重緩急的性質,遵從重要性導向,價值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首先預測事情可能發生的結果,然后想清楚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看這些辦法能否達到預期目的,最后再開始行動,注重做事的方向而非速度。
這一管理理論的代表是帕累托法則,即二八定律:20%的時間可以帶來80%的成效,只要準確找到這關鍵的20%的事務,集中精力高效處理這些事務,就可以解決80%的問題。
這代理論以改變生活品質,實現自我,追求人生快樂為宗旨。它強調人重于事,效能高于效率,關鍵不在于時間管理而在于個人管理,核心是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
互聯網時代對時間管理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就是時間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的產生主要來自網絡對人們的吸引力和網絡帶來的信息干擾兩個方面。
1.? 網絡吸引力
網絡的信息量和功能巨大,因而對人們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通過上網,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可以隨時聯絡自己的親朋好友,實現社交無障礙;以較低的成本進行休閑娛樂;享受低價、優質的生活服務。
在網絡巨大的吸引力下,人們“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的時間奉獻于此。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4小時,相當于7.3億網民,平均每人每天上3.6小時的網。而14-35歲的青年每天超過四分之一的生活時間都被網絡所占據。這個數字無疑是相當龐大的,并且我相信有很多人每天花費在互聯網上的時間不止于此,很多男生單是打游戲這一項就要花費數個小時。
神經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們著迷于微信、微博,無法抑制不斷刷新的沖動,這可能與大腦中的多巴胺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在大腦許多區域都會分泌的物質,它促使人們去尋找報償,讓人們“想要”。有了互聯網,由多巴胺帶來的欲望能夠快速得到滿足。比如在我看書時會突然想起之前聽說過的一家不錯的餐廳,在這種沖動的驅使下,我放下書本,立刻去大眾點評搜索這家餐廳,當然順帶著還會瀏覽一些其他信息。這形成一種“想要”和“滿足”的循環,每一次滿足都帶來更多的欲望,促使進一步向網絡尋找慰藉獲得消遣。時間就此被分隔成碎片,完成任務的時間無限延后。
2.? 網絡信息干擾
如果說網絡的吸引力是人們主動造成了時間碎片化,那么信息干擾導致人們被動地陷入時間碎片化。
日益普及的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和溝通聯系的手段。互聯網上儲存了海量的信息,倘若人們沒有足夠的分辨信息的能力,將會極容易受到無用信息的干擾,花費大量時間而沒有絲毫收益。
另外,在我們專心投入于學習或工作時,突然降臨的電話、短信,亦或是QQ、微信消息往往會使我們的時間中斷。我們不得不從專注的學習或工作中抽出身來,處理這些“不速之客”。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干擾催生了大量緊急而不重要的事情,使得事情的優先順序受到破壞,打亂了原本的工作計劃,導致時間管理的無效率。
2004年,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信息學教授格洛里亞·馬克帶著她的研究生在兩個美國科技公司對那里的員工做了1000個小時的觀察。他們發現,辦公室里的員工平均每11分鐘就會被電話、電子郵件或同事打擾一次,而他們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早先的任務上則需要25分鐘之久。
在持續的學習或工作狀態下,我們能夠最大程度上保持專注與高效,但是如果頻繁地被打斷,那么工作效率則會大打折扣,造成時間的浪費。
?
互聯網時代時間管理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雖然對時間管理形成了不小的挑戰,但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 利用網絡節約時間
互聯網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突破,大大節約了人們的時間。
即時通訊工具,使得天涯海角的人們可以無障礙溝通。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暢通交流,時間成本幾乎為零。而視頻通話、視頻會議使得這種效用達到最大化。我們部門上學期進行了干部選聘,老師要對所有通過筆試的候選者進行面試。但是老師和學生不在同一個校區,無論面試地點選在哪一邊,都會有一方面臨著時間浪費。最后決定采用視頻面試的形式,雙方都不用花費路上的時間,就順利高效地完成了面試,最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成本。
線上投票也是利用網絡節約時間的一大表現。QQ群具有群投票的功能,而且可以實現匿名投票。過去評優評先,都需要將所有人召集在一起,通過寫選票、唱票、計票等環節完成投票。而在QQ群里創建群投票,大家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完成投票,而且系統會自動計票。在沒有現場投票要求的前提下,線上投票是一個節約時間的很好的方法。
不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網絡節約時間,政府也在致力于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節約老百姓的時間。據了解,浙江省在2016年已經上線10項便民服務,實現“網上申請、在線辦理、快速送達”,全年累計為浙江人民節約了3000萬個小時。
2. 利用網絡管理時間
互聯網時代為我們的時間管理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工具選擇。我們依然可以使用最基礎的紙和筆建立日程表,但是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嘗試其他工具。
大多數智能手機都有備忘錄這一功能,在手機備忘錄中建立日程表,一方面,便于查看和保存,另一方面,便于修改和調整。
我曾經用我的手機設置過學生模式,即選中的應用(大多為娛樂應用)每天只能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使用,且使用時長也有一定限制。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在手機中浪費過多時間,也可以防止熬夜。
APP市場的不斷壯大使得很多時間管理APP如雨后春筍般產生。手機應用市場中關于時間管理的APP不下20個,諸如番茄進攻、滴答清單、潮汐、Forest等應用,都是在時間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設計,能夠幫助人們記錄時間、分析時間、管理時間,激勵用戶保持專注,高效地工作和學習。
3. 利用網絡處理碎片化時間
互聯網時代促進了碎片化時代的產生,但碎片化時間不等于碎片化浪費,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提供思路。
在等地鐵、候機、排隊、等人這些碎片化時間中,可以利用手機上的學習類APP、微信公眾號、電子書等進行學習。例如背單詞,瀏覽新聞熱點和時事評論等、閱讀文章等等。雖然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識,但是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適時“充電”,對個人發展還是有益處的。
?
互聯網時代時間管理的應對策略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迎接挑戰并且抓住機遇,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本文結合現實給出以下應對策略作為參考。
1. 強化時間管理意識,合理制定日程表
強烈的時間管理意識是進行有效時間管理的前提。我們首先要明確時間管理的重要性,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浪費時間,不能在網絡中投入大量時間。在前一天晚上思考第二天的時間安排,根據優先原則和自身的高效時間段,使用紙筆或手機軟件制定日程表。并且切實按照日程表落實任務,避免漫無目的地虛度光陰。
2. 抵御信息干擾,集中處理信息
根據自身情況,每天設置一個或多個“安靜時間段”,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不帶手機或者將手機設置成靜音,使自己與外界的干擾相隔離。無論是電話、短信,還是QQ、微信和郵件,很多都是“不速之客”,無需立刻處理。應該先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事情,在空閑的時候再瀏覽、回復,批量處理事情。
3. 理性使用網絡應用
對網絡應用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幫助我們節約時間,比如網絡繳費、網絡學習、網上購物等,但我們一定要掌握主動權,保持理性,使網絡應用為我們所用,為我們服務,而不能成為偷走我們時間的竊賊。規定好每天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絕不能時刻與手機為伴。關閉微博等應用的自動推動功能,由被動接收信息轉變為主動獲取信息。此外,根據個人需要,可以選用適合的APP,作為自我時間管理的小助手。
4. 充分利用零碎時間
充分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時間。排隊、等輕軌,坐校車的時候,可以用來背英語單詞、練習聽力、瀏覽新聞等。調查發現,每天利用路上的時間學習,一年至少可以多出600小時。當大多數人都懂得要利用整塊時間時,誰意識到要搶占零碎時間,誰就占有優勢。
5. 提高信息處理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天面對大量的信息,唯有提升處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及時從繁多的信息中抽出身來。首先,在瀏覽信息時,要增強識別、分辨和判斷能力,判斷該信息是否為自己所需的,提高決斷力,不在無關信息上浪費過多時間。其次,對于有用的、重要的信息要及時妥善地整理和保存,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獲取,避免因重復找尋信息而浪費時間。
時間管理其實就是不斷在做選擇。可以選擇早起做事,也可以選擇在床上多睡一會兒;可以選擇專注于一件事,抓緊時間將其完成,也可以選擇中途玩一會兒手機,刷一會微博。有效的時間管理,必然是根據自己的目標,考慮到行為的后果,做出理性(有限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