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清軍步步緊逼,農民起義軍狼煙四起。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苦苦支撐將要傾倒的國家大廈,殫精竭慮,不好色、不奢侈,每日勤理朝政。但可悲的是,崇禎最終還是自縊于煤山,成了一位亡國之君。
在李自成即將攻陷北京城之際,朝廷一片混亂,大臣們人心惶惶。太監曹化淳對崇禎皇帝說:“如果魏忠賢還在,國家就不會亂成這般不可收拾。”焦頭爛額的崇禎聽到這話,想起當初天啟皇帝臨終前囑咐他的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由心生悔意,感嘆自己自毀長城。崇禎于是在臨死前下令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于香山碧云寺。
客觀地講,魏忠賢貪權弄術,排除異己、心狠手辣,惡行不少。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酷愛木工、樂此不彼,朝政之事常常由魏忠賢專斷。魏忠賢雖然借此做了許多鏟除異己的事,但整個大明朝來說國家形勢還算比較良好。
在內政方面,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外貿業發達的江南地區,恢復了萬歷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但他并沒有給農民增加負擔。因為稅收充足,國家有錢,所以魏忠賢在軍隊建設方面舍得花錢。他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毛文龍等人,大力建設關寧鐵騎。
魏忠賢舍得花大價錢給軍隊添置裝備:火銃、戰車、地雷、炸彈配備齊全,連高尖端的紅衣大炮這樣的重武器奢侈品也盡量多從國外引進。在魏忠賢主政期間,關外對后金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捷報頻傳。在寧遠,明軍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
可憐皇太極東奔西突,疲憊不堪、損兵折將也沒撈著什么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因為魏忠賢從錢物武器諸方面全力支持對后金作戰的軍隊,所以袁崇煥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
崇禎繼位后,他迅速扳倒了閹黨,滅掉了魏忠賢。魏忠賢生前的死對頭東林黨人得勢上臺。東林黨,是江南的士大夫群體,他們代表了江南工商界的利益。因此,當國庫空虛,崇禎帝準備征收工商稅的時候,東林黨人極力反對。
不但如此,他們還主持取消了礦稅,所以有錢的那些煤老板不用交稅、資本家不用交稅、大商戶不用交稅 。崇禎皇帝沒有辦法,只好把負擔轉嫁到辛辛苦苦種地的農民頭上。老百姓吃不飽飯,自然造反的就多了,最終逼死了那位一心要中興大明的勤勉皇帝崇禎!
東林黨人,雖然表面清高,實質是只會空談誤國的文人,根本就沒有治理國家、挽救危亡的的能力。老百姓有時其實并不關心廟堂高位的那些大臣們誰忠誰奸,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肚子,能不能安居樂業?當底層民眾無法生存時,他們自然要造反。秦、隋、明的覆滅,都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