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辦事,幾乎必然要面對一副冷臉,尚未出門前心里就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幾乎每次都如此,俗話說,虱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就算是大的苦難經歷多了,只要沒有被苦難所打倒,那就一定會更加堅強,何況別人的眼光態度,根本也不算什么事。
這不,鄙人秉承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心態以增強自信,反正辦事員愿意怎么說就怎么說,哪怕連挖苦帶諷刺,我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目的,其余的話通通過濾掉。
作為一名患者家屬,因為經常需要往醫院跑,我對醫生更是有了深刻的印象。往往和醫生說起來沒有幾句話,心中就不禁懷有疑問,戾氣那么足,也許醫生家里有好幾名直系癌癥親屬吧!多么值得同情和可憐的醫生啊!
站在患者角度看不到醫生的好臉色,如果現在醫生的角度看,其實醫生也挺不容易。表妹在讀醫科大,我也曾經和即將畢業的她聊過一些,畢業以后有兩條路走,光明前程是考研成功,如果考研失利,那就只得工作,本科畢業先歸培,工資很低很低,而向上爬的空間渺茫。
這是演的哪一出?寒窗苦讀十幾載,非但不能出人頭地,到頭來只能領著微薄的薪水度日,每天接觸到的還都是哭喪著臉的患者和患者家屬,這時候談微笑服務確實強人所難。
逢年過節,大多數人都去高速公路上堵車,在景區看黑壓壓一片腦袋。這時候醫生可能還需要值班,在已經厭倦的崗位上脫不開身而不能去別人已經厭倦的地方玩耍,沒有了詩和遠方,默默咽兩口口水,心說寶寶心里委屈心里苦。
我曾偷偷問過主治醫生,按照患者目前這個情況還能活過久?醫生說,三個月。后來和其他患者家屬交流,原來醫生對三這個數字情有獨鐘,基本上癌癥晚期患者都只能剩下三個月時間,不會長一點是四個月,也不會短一點是二個月。
記得在沒做胸腔穿刺和淋巴穿刺以前,只憑拍的片子,醫生不肯多吐露什么,哪怕看起來再像癌癥,也不會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判斷對了是理所應當,如果判斷錯了,患者家屬可能化身成為醫鬧,醫生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待活檢結果,用數據說話基本可說是萬無一失。早在西周時期列祖列宗就發明出"明哲保身"這個詞,互相之間的不體諒導致醫患關系相對緊張。
此時我并沒有黯然神傷,而是仍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人也許是指望不上的,但是大數據或許可以。去年,阿爾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人腦到底戰勝不了人所創造出來的機器,曾經人類的得力助手,會不會逐漸失去控制?
人所謂的寒窗苦讀,看過的那幾百幾千本書,給機器人看,可能幾分鐘就被機器所掌握。機器人勤勞不知疲倦,假如人類經驗豐富的醫生看過幾千的病人,而機器人醫生掌握幾千萬的大數據,提出的治療方法可能比人類醫生要高明。
據說在日本一位已經被人類醫生判決死刑立即執行的病人,在機器人醫生短時間不知疲倦看過人類無法想象數量的書后給出了治療方案,患者起死回生。
也許未來的有一天,機器人醫生拿出一粒藥遞給你建議你吃下去,這是機器人醫生分析了你無數數據后給出的建議,身體毫無異樣的你選擇吃還是不吃?自己研究是很難研究出結局的,這些數據用人腦計算可能需要幾千幾萬年......
活著,就等同于希望。未來會發生什么我不知道,但未來一定比現在更發達。據說人類的壽命正常值是100多歲,可絕大多數人并不是自然衰老駕鶴西去,往往是因為各種疾病提早夭折,或許智能革命能夠使這一部分的時間交還給人類,向天再借五十年的愿望并不是癡人說夢。
轉眼距離醫生宣判死刑的三個月時間已經超過,患者沒有放療化療,只吃靶向藥,不僅還活著,而且可能比以前更清楚自己需要怎樣的生活。疾病的存在,讓人更加堅強,人在不生病的時候往往以為自己將永遠健康下去;貧病交加、居無定所的荷爾德林卻寫出了,"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向死而生,則可能生活得更加絢爛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