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是巴巴拉跟弟弟講了一個思路過程,要干的一個事兒。。說完之后確實有了一點對想的東西的復盤,一個收獲就是自己要做的這個方向會是啥,沒目的就是一個敘述的過程,梳理下。
我明明知道注意力和時間的寶貴,原則的必要,添加和篩選必要條件然后用其嚴格做篩選是做選擇的方法論,可是在要買爸爸要的一個東西的時候,我竟然花了兩三個小時,無所什么購買結果,原因是就是在預算之內就沒選出性價比高的東西,胡亂看看花了一點時間,我發現我是在意品牌的,在意商品詳情里面對于產品的功能介紹,使用產品能獲得什么,然后看好評點是什么(感覺都是假的),差評點是什么(相對有點真實參考性),基本上看完差評就關閉頁面完全沒有想買的欲望了(感覺錢花的不值差評的點難以接受),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受虐,越是迎合人們取悅人們的引導人們的東西我就越是反感,最好一句話不講讓產品發光說話就是最好,就算是講也要表現出來這人的本身才好,這樣的人或物我更欣賞打心底里更加相信(當然物自己不會這樣還是要通過人來表現或傳遞的嘛)
回想自己遇到的好的人事,我想我是幸運的,但在做選擇這一塊原則堅持這一塊,我確實是個白癡,傻叉,因為我無知且缺乏鍛煉。
回到正題,我買了一個小東西,是隨意不在意點點任性驅動的,我并沒有考慮價格也沒有考慮實用的必要性,反正就買了了,買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買東西的這個不好的習慣積累了,所以…不好。
然后面對困難我終究又是放棄的路數,即逃避,給朋友發了信息,潛意識大概是覺得這樣是捷徑吧,以朋友更可信和靠譜為理由和借口,看似那么的合理,但事實上浪費了更多時間,而且最終買到的東西和性價比的訴求很可能不符合,所以這是一個從自以為和一廂情愿的點出發來的,完全不是客觀事實。重點是花了不少的時間和注意力當然錢也不會少花。
所以知道那概念但是沒有練習內化成為強效反射習慣那就是沒用的,那原則知道但不用那就是沒用的,兩重天根本就是。
還是太欠練了。太欠缺。
面對問題,逃避并不是解決辦法,而多次事實已經證明我就是愛逃避。
所以這東西還是要花時間在上面才能買到合適的東西。而不是理論上的以為上的情緒上的。你的時間要去干嘛呢?!
所以注意力和時間寶貴,所以你的注意力和時間要花在重要的必要的應該的事兒上不是嗎,所以,省下來的時間要干嘛用?所以,啥事也很重要!相輔相成,螺旋上升才是正道。
出售時間之前你要牢記的三條鐵律
成長最重要
重視價值忽略估值
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早不早不重要,關鍵在于對不對,更重要的是長期對不對。
一個XX要考證書,在他身上我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就是什么叫做本質和現象,本質就是那個通常自己不怎么會意識到但實際它不太會改變如果你不努力去察覺意識到然后去改變的話,跟他的聊天記錄我翻了一下,他的焦慮和所謂打算計劃和想法跟焦慮其實是一個本質,就是腦子想不清楚然后好像還挺有正事兒似的,性格人格本質的東西就那些個不同的是表現現象的不同,所以他的一些日常行為表現其實就是懶惰和思考不清楚所導致的。在沒有發現這個之前,我會很容易的就被他的現象帶著跑了,所以你看,腦子不清楚,習慣不自律真的很可怕。
這三個月以來,我微信朋友圈由開始的強制關閉輔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到不關閉也不去看偶爾看下,是一個進步,這是吃透了一些概念的自然結果,有些東西的放下也許是因為時間長了情緒被磨沒了的自然結果吧,比如感情上的一些問題。看著自己在耐心上的增多更加關注成長,注重原則事實和邏輯也愿意踏實反復的練習的方面有的點點進步,和更加注重成長進步型思維時刻反思警惕終點式和固守型思維,的習慣,就是對于學習的一種反饋和鼓勵,就是在走向正循環。就應該鼓勵和繼續加油。?
重復是從笨拙達到熟練境界的唯一通路,賣油翁所說的“我亦無他,唯手熟爾”,任何工具都一樣,一經熟練使用后都會被大腦“內化”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除了低估重復的必要次數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使人們半途而廢,低估任務的復雜程度。
缺乏耐心用來描述半途而廢的原因并不準確,對于痛苦,大家都沒有多少忍耐能力,被描述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為他們實實在在地能看到希望,反過來被描述為缺乏耐心的人呢,更可能是因為他們絞盡了腦汁也看不到半點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于是至少習得(熟練、精通)之路上的起點,也是他們最終能夠到達終點的根本-有過經驗,所以有能力,有資格,“心存”希望,所以他們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說抵制)各種各樣浪費注意力的誘惑-甚至干脆根本不需要忍受,因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長之外的任何東西?
也同樣因為之前的經驗,他們會有意識地呵護他們心中的希望,因為他們知道那東西實在是太重要了,比命還重要-沒有了它,命有什么意義呢?
希望,的通俗定義就是“相信明天會更好”,精確一點,就是,所謂的希望,就是一個人相信自己的明天會因為今天的努力而變得更好......這里的重點是明天不會自動變得更好的,明天之所以能變得更好,是因為今天的行動,是因為今天用正確的方式做了正確的事情,明天是否會變得更好,與今天那笨拙所帶來的不適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沒關系,只要持續行動,一切都會改善的——盡管還有運氣因素,但若是反過來看,一旦放棄了行動,那么明天變壞直接就是確定的,100%,沒有任何例外。
讓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與行動”
若是我們生命中真的有最寶貴的東西的話,那只能是“希望”這個東西,它不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結論都是一樣的,它幾乎是整個生命的意義,然而,希望就好像是燭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護,只不過是一陣風來了,它就被吹滅了,怪誰呢,應該怪自己,那是你不對,你的責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它滅掉。
這段話敲下來,是為了讓自己再深入的去理解透徹刻在腦子里。
事實證明看過兩次也沒有真正的入心應用起來這字字珠璣有心有力的文字。
在學吉他,今天第三節課,左手品,右手弦,每個手指的位置,然后搭配的靈活運用,這些需要練習,也在之前的練習當中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可是今天的課的練習作業就吃力的不行,特別不靈活而且反映出之前的基礎練習沒有做好,老師其實不講什么也沒講什么,從他那客觀的說就獲得一個自己太笨的信號,和在家練習太少的批評,什么道理原理什么都沒有得到,我真的很沮喪,很自卑,看著笨拙的自己,以及行動得到的負面的反饋那真是完全更加負面和低落了,今天晚上都沒有練完兩首曲子,光沉浸在自己太笨的情緒當中了。很心煩,想著要考的東西還沒準備就更加的焦慮了,不好受。
特別是看到上面那段話,我就反思自己,我覺得我真的就拿學吉他這事來講,知識就學一點,然后就是自己的練習,因為自己就覺得自己很笨嘛,又容易受別人影響然后還特別的在意被人說,又沒有得到什么反饋和鼓勵和指導,全是害怕的批評和嘲笑,老師只是示范彈出來的曲子是什么調,而且他是默認你自己都會那些童謠曲調的。客觀講,最有點力的就是報名學習了好似有個機制似的就要去完成作業的感覺一種責任感來支撐著吧,沒別的了。我沒有指責抱怨什么的意思,我想客觀的看看自己到底怎么回事什么狀態,怎么改變,怎么樣才能有希望怎么樣才能保護好這微弱的燭光。
我確實是笨不是很靈活這可能確實是點事實,但是我不應該把它當成我不上進的一個理由,這不充分也不必要和應該,笨不笨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多練習我就是可以變好的啊,那我有什么可糾結的,難道要讓鬧情緒影響自己的哪怕是很慢的進步嗎?
也確實沒有得到什么正反饋和鼓勵,可是從這也要仔細小心看到,確實成長進步不容易,你看環境周遭人事境遇啥的難碰到戰友或者是愛護呵護鼓勵你的人,自己更是要多加鼓勵自己給自己加油,周遭已經這樣了,難道自己還要放棄自己,就從了周遭的意?有誰會對你負責呢除了你自己?
然后看原則,練習行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原則,所以堅持做那是肯定要的了。
所以上面這段的本質是行動練習反復就是在成長和進步,別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們都不關鍵啊。
回想一下我自己,還真的就是沒有在持續行動這塊多做,不是情緒化就是受人影響啥的,你已經很笨了,在這個客觀事實下,就是持續行動都可能會趕不上別人呢,還想著放挺?那就更是越差越遠了,你沒資格懶惰懈怠的,這就是事實不是什么雞湯和恐嚇啥的。
有些人的上限就是一些人的地板,那沒辦法,這就可以是理由了嗎?
不管怎么樣,拋開那些這那那這有的沒的,勤奮努力持續行動就是本質就是應當的必須的就是該這樣的沒什么好說的。
對了我發現自己的潛意識里竟然不是相信和篤定正確的持續行動構成人生(好像什么所謂開悟知道了什么道理就算是贏了似的),反復重復練習是獲得熟練的途徑而是某種方法(好像知道了就會了似的)知道了就行了,不認為努力勤奮上進是讓自己變的更好的方式(而是認為聰明才是,不然怎么會那么介意自己的笨拙呢?),潛意識的想法東西也是想法東西只不過還沒浮出水面而已,真可怕啊。好好改正吧,調用元認知看自己想法邏輯思維模式,我被自己嚇到了。好好收斂多多努力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