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
摘抄
1 當我自以為知道什么對別人最好時,
其實我早已過了那條界線。
即使以愛為借口,
也是一種傲慢自大,
必然會帶來緊張、焦慮,
和恐懼不安。
畢竟,
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該做的事,
那才是我唯一的本分。
在我設法解決你的問題之前,
讓我先處理好自己的事。
? ? ? ? ? ? ? ? —拜倫凱蒂
2 全然接納所有的發生,遇見,境遇,情緒,……。
看到它們后,冥想假設有一個容器,
把它們全部安放進去。
只是看,不帶任何評判。
和它們在一起,不再和它們保持距離。
3 愛情的本體,生活的主體是自己。自己永遠不放棄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進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
想要別人為你做的,先自己為自己做一做。
4 為什么我們容易不快樂,因為我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當你降低了對別人的期待,關系就會輕松很多;
當你不抱期待時,生活反而處處都是驚喜。
期待越少,自己心情越好。
5 拜倫·凱蒂老師的9個覺知練習,幫助我們從所謂真實的生活中得到心的清明與安定,隨時反轉心境,站在覺的層面看一切。
a反轉判斷:
比如在雜貨店收銀臺前排隊的時候,你認為在你前面的人是不守秩序。
此時,請反轉你的判斷——
問自己:
我是否也是如此,我粗魯嗎?
我是不是有時候對別人、或對我自己是粗魯的?
當我認為他們是粗魯的時候,我內心是否也正在感到粗魯?
超越你正在看的事物的外表,它(注:指那個事物)永遠是經過偽裝的上帝,站在你的面前,以便你認識你自己。
反轉判斷能帶來徹底的寬恕,而寬恕導向自我覺醒,重建完整的自我。
b不介入任何人的事,包括自己的
宇宙中只有三件事:我的、你的和上帝的。
當你想要給別人提些“不請自來”的建議,或給出你關于某些事的觀點時(即使是在心中給出,并未出聲),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我在管他們的事嗎?
他們有詢問我的意見嗎?
我是否能接受那些我提給別人的建議、并把它用到我的生活?
當你練習了不管別人的事,也可以試著練習一下不管自己的事。
把事情的進展結果交給上天,交托、臣服當下的發生,讓自己成為上天的仆人和使者,不再去做“上帝”。試試看,你會更加輕松、自在,而事情也并不見得變得更差。
c從你的故事中分離出來
d傾聽身體的聲音
e向自己報告
練習向自己報告事件的發生,就仿佛發生在你身邊的事其實是一個新聞,而你是記者。
報告你周圍的環境,以及在這一刻的那個“現場”發生了什么。
這個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療愈恐懼。
當我們把過去投射到當下或未來,并重新創造它們的時候,恐懼才會產生。
如果你感到恐懼,找到其核心的信念,并問自己:
現在,此時此刻,客觀上究竟發生著什么?
我的身體在哪里?
我看見了什么?
在這種情況下,我需要害怕,這是真的嗎?
經由報告式的陳述,我們得以有機會以不涉及自我的視角,更客觀地看待當時的狀況。
接著,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選擇對其做出反應,而不是以頭腦中陳舊的觀念去看待周遭發生的一切。
f按字面意思聆聽
練習盡可能地按照字面意思聽別人說話,盡可能不要掉入到你自己的解釋里面去。
不妨試著相信:別人說的話就是它們字面上的意思,既不多,也不少。
而且,要聽別人把話說完。
同樣地,在你表達自己的時候,最好也能坦誠地按字面含義說出你的意思。無需晦澀難懂,不必加入任何操縱的欲望,也不必理會別人如何注解你的話。
g認出在你面前的人就是你
在你面前的那個人,將成為你認識更完整自己的機會。讓心滿溢出愛與感激,謙卑地說:“是的,這個人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學習認識我是誰。”
h覺察你的“自我辯護”
請注意,你是否經常解釋自己的行為?
或是為你自己的言語、行動和決定進行辯護?
你是否總在試圖說服誰?
你總在講述一個什么劇情的故事?
你可以進行這個練習:
當你說話的時候,一旦使用了“因為”或“但是”等詞,請立即停止講話,并重新開始表達。
辯護是在企圖操控他人。
而你可以選擇寧靜和覺知,讓你自身的存在,成為無可辯駁的“因”。
i接受“批評”的禮物
批評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成長機會。
我們該如何接受批評中受益?
首先,當有人說“你做錯了、太可惡、差勁” 之類的話時,對那個人說聲 “謝謝你” 。你可以在心里說,也可以對他大聲說出來。
無論如何,僅僅是這個感謝的想法,便會立刻讓你進入一種狀態:你可以聆聽到他給你的信息,并讓這信息為你所用。
接著,被批評之后問自己:“我感覺受傷了嗎?”
如果答案是“是(YES)” ,那你可以知道在內心的某處,你也認同這批評。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得到一個機會,去修復你內心尚不能接受的部分。
如果你不想因批評而脆弱,那就去治愈這些批評,這是釋放自身力量的過程。
同時也意味著你不會再被批評所操縱,因為你的世界不再有批評的附著之地,這便是自由。
6 愛的本質是不講條件、
毫無限制而且沒有需求的。
7 全力以赴地去做事的過程中,又有允許和接受自己/他人犯錯的心態,自然能把事情做好。
直面結果,不陷入后果。
一件事情,做了就會出一個結果,或好或壞。
好的結果,我們通過總結,積累成功經驗;
壞的結果,我們通過改錯,積累失敗經驗。
現在很多人做事,不關注“結果”,反而過度關注“后果”。
“別人,會不會說我不好啊?”
“爸爸媽媽,會不會不高興啊?”
“這事沒做好,是不是就完蛋了啊?”
“后果”往往是一些感受和想法,比如:擔心被否定、害怕失望、焦慮未來。因為懼怕“后果”,所以“結果”出現時,我們不在“結果”上用功,反而是陷入到了不好的感受和錯誤的想法中,要么擔心恐懼,要么執著功利,我們就活在了自欺中。
“一直都信任,始終都心賞,出了問題仍信任,犯了錯誤還心賞”。就是在告訴我們,要用“信任”和“心賞”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事情,這樣才能從“后果”中跳出來,然后在“結果”中不斷地做出選擇:
好的結果,我們可以精益求精,從頭再來,創造越來越多的好果,利益更多的人;
壞的結果,我們可以反思總結,從頭再來,找到做事不好的原因,看見做人不足的真相。
人生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循環,這就是止于至善。
不管我怎么樣、我做錯了什么,都是沒有后果的。
這種被接納的感受,才能讓人跳出“后果”長期帶來的感受,然后去直面“結果”。
一件事“做錯了”、“沒做好”,它只是一個暫時的“果”,我們可以通過精益求精、反思總結,讓越來越多的事情不斷地結出好“果”。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