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Facebook取得成功的核心點在哪?商業模式相仿的其他社交型網站(如人人網)卻又為何毫無起色?為何Facebook在創新領域會迸發出如此強大的力量?
Facebook在2012年順利上市。一家創立時間不算長,看上去并無技術含量的網站,為什么能一躍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互聯網公司?
Facebook創立的時候,谷歌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巨頭,并即將上市。但就在谷歌如日中天的時候,初生的Facebook居然能夠別開生面,反過來對谷歌形成了強大的威脅,在代表互聯網新趨勢的路上把谷歌拋在了后面,這又是為什么呢?
Facebook的模仿者(如中國的人人網)在高調上市后不僅毫無起色,而且股價跌跌不休。這又是為什么?
答案當然與創新有關。狹路相逢,創新者勝。但谷歌同樣是一家強調創新而且比Facebook更強調創新的公司,Facebook為什么能夠后來居上?
關鍵在于,Facebook的創新是一種新的,為Google、微軟所陌生的創新方式—社交化創新。
Facebook一般被歸于社交類網站。這個如今已顯得并不新鮮的標簽容易讓我們忽略Facebook的“社交”特質。事實上,“社交”決不僅僅是其功能特征。它是一個可以涵蓋Facebook的從管理流程到經營戰略,再到使命和愿景的公司DNA。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啟動IPO之日發表的公開信,讓我們對Facebook的創新的“魔法石”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魔法石”就是社交(或社會)。當扎克伯格把一張張“臉”(Face)放在網站時,他發現了一個被熟視無睹的驚天大秘密:
任何一張臉都不僅是五官的組合,而是各種社交(社會)要素的組合,當這些社交要素被置于一個開放的平臺上自由交流和組合時,每一張臉都會發生“進化”,而由這些臉組成的共同體——社會,也會隨之發生意想不到的“進化”。
這個網站本身就成為一個網,它不再是服務現有社會和社會交往形態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個源于社會又高于社會的社會。
Facebook的使命就是——重新界定社會的“信息基礎構架”,塑造新的人際關系,建立一種“新社會”。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大需求”和“大使命”。
它首先是“社會責任”,Facebook首先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社會企業”。但責任之所系,也是商機之所在,只要運營得當,一個為新社會搭建平臺的公司,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是德魯克所說的創新的七個機遇之一,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創新都與此相關,但Facebook不是“貴在參與”,而是實質性地促成這種巨變。它的創新,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一種具有公益基因,并隨后進行了成功的商業化改造的公司行為。
音樂共享網站Napster的創始人肖恩.范寧適時加盟,對Facebook的這種基因起到了固化作用。
對Facebook來說,這種基因不僅僅停留在愿景和經營戰略的層面。扎克伯格和肖恩讓公司的運營和生產流程植入社會化、社交化的基因。
扎克伯格用“黑客之道” (Hacker Way)來概括這種文化。黑客是以改變既存的信息權力結構為己任的人,他們的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而非商業價值主張。在行為方式上,黑客具有明顯的個人英雄主義、草根主義的特點,他們不需要甚至拒絕自上而下的命令,謀求并習慣于在扁平化而非層級化的結構中平等協作。
Facebook力圖讓員工成為“黑客”而不是在等級森嚴的組織中按部就班地做事,讓員工在開放的工作平臺上社交性地分工協作,形成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組織、自管理、自修復。
黑客之道的工作方式拒絕完美主義,拒絕自上而下發布的藍圖并用藍圖來作繭自縛、畫地為牢。黑客相信只有草圖,沒有藍圖,相信草圖具有不斷自我生長和自我進化的力量。
Facebook不僅是在為用戶做社交網站,它自身就是一個社交網站。
社交化創新的力量并不限于此。社會化、社交化的特點是去邊界化,是讓被邊界、定位所凍結的信息和知識能量自由組合,相互激活,釋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與微軟、谷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消費者(用戶)從一開始就是它的內容和服務的生產者,它的客戶服務從一開始就是用戶的自我服務和用戶間的相互服務。
Facebook的價值,是作為“土地”的價值
——它像一座有自我生產力的世界城市,其土地的價值隨著不斷增多的建筑和社區而增值,隨著它所承載的“新社會”的繁衍、增殖而進化——這就是社交化創新以“天力”為引擎的無可比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