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了,打打雞血,顯得自己這一年沒有白忙活。
朋友圈很熱衷于分享《平庸與卓越的差別》《我始終不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之類的正能量,好像分享了就顯得自己“早就知道了”或是“我一直像這樣努力”,即使這些僅僅只是為了“給別人看到我很努力”,而已。
我們似乎總是喜歡,或者說習慣于用一個個節點去“重獲新生”,譬如新的一年、生日等,小到隨手在朋友圈分享一個鏈接并煞有其事地發表看法。然而分享的背后是什么呢?再刷刷朋友圈吧。很少有人在讀完、分享之后可以真正的改變,更多意義上只是在展現自己“我很上進啊!”,或者是“我從今天開始就要怎么樣怎么樣”,不覺得很類似你父母整天為你轉的那些健康養生么?
身邊有很多好友都加入了一些類似于早起打卡、讀書會這種激勵和互相監督的微信群,在加入之前都是信誓旦旦不做到就誓不為人等等,可是堅持不了幾天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是啊,正能量是很好,雞血也很足,可是沒有辦法,你我就是那種只會喊喊口號熱熱身但是從來不敢上跑道的平凡大眾。
如今社交網絡的發達,方便了我們在形形色色的app上曬曬自己的生活,順便曬曬自己有多努力,看看有多少點贊評論,然后忙于回復。然后呢?沒有了。
現在很多專注于細分人群的垂直社交app越來越多了起來,這會有多大的市場?名義上是為同一個群體的交流和分享提供了一個“圈內人”的平臺,各種數據好像看上去也不錯。我們先回過來看看,我們為什么需要社交網絡?除了維系關系,無非是為了展示自己。但是大多數的垂直社交app都提供了什么呢?基于這個圈子的關系鏈,關于這個圈子的資訊,展示作為圈內人所應該要展示的見識,圈內的社交。認同感滿足了,但是虛榮心好像還沒滿足?在社交網絡上展示自己,或者說“曬”,想要的是什么呢?認同感能夠替代虛榮心么?
這么說吧,認同感是同一個等級的給的,虛榮心是更有可能是更高級別的給的。認同感是圈內,虛榮心是跨界。回到題目。雖然打雞血改變不了多少自身的現實狀態,但是確實是社交不可或缺的內容。之前有篇文章說的是騰訊研究院院長鄭全戰和孕峰討論“什么樣的才算中國互聯網的偉人“,大意是好的產品應該是引導人性中的善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惡。可是若是人性中本就如此,本就”打再多的雞血,也改變不了偷懶的事實“呢?
叨叨磕磕,純粹表達一下拙見。期待更美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