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似乎特別偏愛月亮,以至于專門安排了一個節日,慎重其事的讓大家舉行各種儀式,來好好的和距離三十八萬公里的這個天體歡聚一天,宇宙中不可計數的其他星球,都沒有獲得如此的殊榮。其實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月球不過是環繞地球的一顆衛星,非常的不起眼,她的科學意義,似乎遠不如太陽,以及其他恒星,但是中國人,從來都是把月亮與太陽相提并論,一個日,一個月,加起來才是賜予我們生命和光輝的“明”。
月光靜謐,月光皎潔,含蓄溫和的月亮可能更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情趣,歌頌月亮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是古典文學的一個大類,東坡居士一曲水調歌頭,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如果把宋朝當時的文壇,也看成是娛樂圈的話,蘇東坡無疑是絕對的天皇巨星,而他的這闕詞,也絕對是他的首本名曲。
古代的中國人,把品行高尚的人比做月亮,形容君子,往往說他光風霽月,對月亮的贊美與向往,貫穿中國歷史,另外一位天皇巨星,青蓮居士李白,傳說中更是為了水中捉月,竟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種精神,稱得上是最狂熱的“追月族”了吧?
說回中秋,在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月餅還沒有讓大家倒胃口,在月餅還沒有被包裝成昂貴的奢侈品的年代,其實我還蠻期待這種每年只能吃一次的食品,圓圓的餅,和圓圓的月亮,相映成趣,云南的火腿,廣東的蓮蓉,穿越了空間的距離,咸香的蛋黃,細膩的豆沙,滿足了味覺的體驗,我始終覺得,必須是用木刻的模具,實實在在壓制出來的月餅才算地道,那餅皮上古樸的花紋和好難看清的文字,都是這個拜月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之所以要把和月亮的聯歡會,特地的安排在農歷八月十五,可能是這一天的月圓特別的完美,這一點估計在西藏的朋友特別有感觸,那一年,當我在拉薩工作的時候,中秋節當天凌晨打車去機場,站在空蕩蕩的大街上等車,就結結實實的被天上的月亮震撼了一把。那是怎么樣的一輪明月啊,碩大無比的月輪傲然的盛放在天空,周圍沒有一絲云,也沒有一顆星星,月亮就像是這夜空的王者,全然沒有了平日的謙和與含蓄,盡情的散播光輝,光芒亮得讓人不敢直視,被這種月光照耀著,確實是會讓人有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沖動。
中國人愛月亮,是愛她周而復始,從圓到缺,又從缺到圓,就像人生的一種狀態,人們從相識,相知,到別離,又重逢;親人們從聚到散,又從天涯海角聚到一起,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雖然是“此事古難全”,但是正如月亮終究會圓一樣,我們總是懷著美好的期盼,堅定的相信人會長久,千里也能共嬋娟!
又到中秋月圓時,請歡聚,請團圓,別辜負漫城的桂花香,更別辜負這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