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買買買時代的行為經濟學》[日]木瓜制造
001『損失厭惡心理』
我喜歡旅游。一有時間就會和家人朋友結伴出游。本著安全省心的原則,一般我都會選擇跟團游。可旅行團那個坑人,那個健步如飛的節奏,實在有違我悠閑自在休假的初衷,所以,我聽從朋友的建議,果斷 放棄旅行社,決定自助游。最近這次長沙游,我又接受女兒在airb&b上訂的民宿,遠離星級酒店。當初,我們的選擇遭到了愛人的強烈反對,他不了解這種民宿,第一反應就是覺得不靠譜,不安全。好在我們再三保證如果發現住宿不理想,我們會換地方才算了事。事實證明,我們這次的住宿體驗非常好,他也欣然接受這個新生事物。
我愛人最初反對就是源于『損失厭惡心理』導致他不敢輕易嘗試或放棄的做法。而我則保持開放心態、多與信任的人商議、正確權衡利弊,不斷嘗試更多的適合自己的出行方式,才減少了『厭惡風險』帶來的弊端,收獲了不一樣的體驗。
002 『聚光燈效應』
家中老人家聽力下降,對他們講話的時候你不得不抬高嗓門他們才能聽見。有趣的是,有時候你正在和別人說話,他冷不丁會插話說:"你們又在說我壞話不是?"
其實,我們說的話與他沒有一點關系,他就是中了『聚光燈效應』的圈套。
課堂上,我想找學生做一個口語展示活動,只見他們你推我,我搡你,就是沒有人自告奮勇,好不容易有一個程度稍好點的學生勉強愿意試試。他往講臺上一站,臉先紅了,抓耳撓腮,扭扭捏捏,好不自在,胡亂說了幾句就落荒而逃。我一轉臉看聽眾的反應,看書的,做題的,與同學說話的,低頭想事的,只有幾個同學在看他。
很顯然,他不是被別人的眼光嚇到的,他是被自己的"胡思亂想"嚇得手足無措,他以為自己被萬眾矚目,是舞臺的焦點,實際上,大家對他的關注度,遠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高。
003『替代性報酬』
以前讓女兒洗碗,她總是很抵觸。現在好了,一說洗碗,二話不說就去了。什么情況?怎么就變了個人似的?仔細一看,我明白了:只見手機放著歌,她一邊洗碗,一邊唱歌,貌似還很享受這個過程呢。
女兒通過聽歌讓無聊的事情變得有趣,再也不為洗碗這樣的家務活心煩意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