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師硬件參數
魯大師并不能完整的識別電腦信息,甚至屏幕信息顯示為27.2寸。
CPU信息
I7-6700K,六代skylake架構,LGA封裝。四核八線程,支持Intel睿頻加速技術,主頻4.0GHz最大睿頻4.0-4.2GHz,L3緩存8MB。14nm制程,熱設計功耗95W。這款處理器還不鎖倍頻,可以根據需求超頻。不過散熱方面一定要注意,還有功耗墻等問題,詳細在散熱測試環節介紹。
HWINFO截圖,CPU是正式版產品,封裝為LGA1151,S-SPEC為SR2BR,步進R0,最低倍頻8x。
AIDA64里的CPUID截圖,可以看到6700K睿頻為42x/40x/40x/40x。短時睿頻功耗限制118.75W(軟件未識別),持續時間8秒,長時睿頻功耗限制95W,和TDP一致,軟件顯示PL1數值是Unlocked,說明用XTU可以解鎖CPU功耗。
XTU信息,這是intel的官方調節工具,可調節很多CPU參數,甚至內存參數。除了外頻,基本上P870DM都可以調節了。
顯卡信息
P870DM的獨顯型號為GTX980M,8GB顯存(三星顆粒),兩塊GTX980M組成SLI,廠商標識為CLEVO/KAPOK,說明該機器為藍天制造。默認頻率1038MHz,Boost頻率是1127MHz,顯存頻率等效5012MHz。顯卡核心采用GM204核心,閹割4組SMM,剩下12組流處理器共1536SP(與GTX980相比),顯存控制器保持完整規格,為256BIT。桌面級沒有與其規格一致的顯卡,比GTX970少了1組流處理器。
GTX980M的電壓頻率截圖,滿載核心電壓為1.012V,ASIC數值為82.2%。一般情況下,移動顯卡的ASIC和顯卡的最高Boost頻率無關,而是與滿載核心電壓高低有關,ASIC越高的核心電壓越低。核心電壓低了,功耗也會有所降低,從而使得游戲中的溫度表現更好。
CUDA-Z截圖,這里顯示了GPU有關CUDA的詳細參數。
NvidiaInspector截圖,這里可以看到獨顯(N卡)的某些其他信息,比如可超頻范圍,電壓調節范圍,高溫降頻線和TDP控制閥等。GTX980M不可解鎖TDP控制閥,降頻線標稱為101℃實際只有88度,為GM204的最大值。開普勒和麥克斯韋架構的顯卡都只能調節135MHz范圍,如果想要超頻更多,只能通過修改VBIOS硬超。
主板信息
主板信息,模具型號顯示為P870DM。芯片組為Skylake,PCH是Z170,BIOS日期為2016-02-17(機器是2015年買的,在2016年初刷過兩次BIOS),版本5.11。
機器自帶軟件CONTROL CENTER界面,這里有一些簡單的調節項目。軟件的功能越做越大了,以前還沒有這么多可以選的東西,但是與微星的紅龍控制中心相比可能還有一定差距。
北橋
AIDA64中的北橋信息,Intel早在二代酷睿i系列就將北橋整合進CPU中,主板上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北橋了。北橋的主要作用是負責和內存的通訊和PCI-E中顯卡的通訊,核顯的通訊也在北橋中。從顯示信息上看,機器最大支持64G內存即四個插槽,支持VT-d,核顯被禁用,獨顯GTX980M占用x16帶寬。
南橋
南橋信息,實際上Z170也將部分南橋的功能整合到CPU中,現在主板只有PCH,只是一般玩家還在稱呼其為南橋。PCH集成SATA控制器,此外還有USB控制器等,PCI-E中占用幾條來實現新功能,比如無線/有線網卡等。
PCH的制程是22nm,制程更新了PCH發熱也隨之解決了。這里還可以看到P870DM的音頻芯片是ALC892,無線網卡采用的是N1535,有線網卡為E2400。
內存
機器內存為雙通道DDR4 2400MHz,時序為14-14-14-35@2T。頻率比DDR3高了一些,但是時序太高了,顯然內存延遲不會有什么改善。
內存品牌為金士頓,工作電壓1.2V,出廠周期為2015年第51周。
硬盤信息
P870DM有4個硬盤倉,兩個SATA接口,兩個M.2 2280接口。個人對速度有著強烈的追求,故未安裝機械硬盤,采用全固態存儲。固態品牌為三星SM951,M.2接口,NVME版,采用三星自家的主控,顆粒也是自家的16nm MLC,PCI-E 3.0*4速率。在當時屬于頂級固態硬盤,現在依然是高端。由于單塊最高容量只有512G,因此買了兩塊,未組成RAID0。關于為何沒有組成RAID0的問題,我簡單解釋一下,其一,速度已經是非常快了,組陣列意義不大,并且最重要的4K讀取速度并不會提升,連續讀寫速度的1500M/s和2000M/s+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看著好看而已,糾結于跑分并沒有意義;其二,為了數據安全考慮,也有人認為這個擔憂是多此一舉的。綜上兩點,我沒有組RAID0。關于硬盤的一些看法,會在后面展開說。
很多固態硬盤的檢測軟件都不能檢測出硬盤的型號和基本信息,故將上圖AIDA64中的檢測信息貼出。
電池信息
型號沒有完整識別,設計容量89.208Wh,實際充滿容量為86.033Wh,和設計容量有一定差距。部分機器的電池剛使用時容量都比設計容量小一些,但是隨著充電循環次數的增加,容量會逐漸接近設計容量。
顯示屏信息
屏幕品牌為友達,型號為B173ZAN01.0,魯大師等一般檢測軟件會顯示AUO109B。屏庫中包含該型號的參數,官方數據如下:
分辨率3840*2160,色域95%NTSC,可視角度89/89/89/89,材質為AHVA屏。顯示色彩16.7M(8bit),對比度1000:1,亮度400cd/m2,接口為40pins eDP。響應時間27ms,延遲稍大。
標稱參數是顯示器廠商制造時的標準,但實際每一個屏幕的參數并不是完全符合標準。A規屏幕參數基本達標,并且在出廠時會有校色,使得屏幕表現較好,而B規屏參數可能不達標,色域覆蓋有偏差,不會出廠校色,屏幕表現較差,經過手動校色后有一定改觀。A規B規還與壞點數量區域有關,因此每個筆記本使用的屏幕,并非會像上圖標注的那樣美好。
屏幕是大家在選購筆記本時非常容易忽視的一點,或者說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如何選擇。很多人買了新的電腦,號稱1080P全高清,聽說甩768P好幾條街,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美好嗎?很多人買回電腦后,發現分辨率提高了,字體小了,屏幕可展示的內容更多了,但總感覺沒有手機的屏幕那么細膩,屏幕泛白,顏色灰暗,可視角度差,甚至感覺還不如原來的768P。
要說屏幕怎么樣,真是個玄學問題,屏幕的參數非常多,普通消費者并不需要全部了解,在這里列舉幾個重要的參數:亮度、對比度、色域、屏幕色彩、面板類型、可視角度和相應時間。
亮度在LED屏中指的是LED背光的強度,單位尼特,屏幕標注的亮度是指能達到的最大亮度,因此理論上越大越好,用不到可以調低,但是不夠用就不行了,一般筆記本的亮度在220到300尼特。
對比度指的是屏幕顯示黑和白的亮度比值,根據測量的方式可分為動態對比度和靜態對比度。動態對比度參考意義不大,廠商為了讓數據更好看,都是拿最大亮度的白色跟最小亮度的黑色比出來的。相比較而言,靜態對比度的參考意義更大,數值越大意味著屏幕的色彩展現能力越強,反之就是畫面灰蒙蒙一片,一般筆記本的對比度在400:1到700:1之間。
色域指的是屏幕能夠表達的顏色范圍,三原色表達的顏色可以被量化,變成一個二維坐標,一個屏幕能表達的顏色范圍就是色域。目前有3套色域基準,分別是sRGB、NTSC和Adobe RGB,sRGB是面向數碼設備和顯示屏制定的,NTSC是面向電視制定的,Adobe RGB是Adobe為了色彩印刷而制定的,一般玩家都偏向于使用NTSC標準來稱呼色域,因為其范圍比較大,72%NTSC等于100%sRGB。色域理論上越大越好,越大意味著顏色顯示越多、越鮮艷,不過,超過100%sRGB后,一般人會看起來顏色過度鮮艷,這是因為現有的視頻、照片都是基于sRGB做的,如果沒有一個色彩管理軟件來管理屏幕色域的話,照片內的顏色就會被過度顯示,看起來不自然。臺式機顯示屏基本都在72%NTSC以上,筆記本主要在45%-72%NTSC之間,超過72%NTSC的屏幕被商家稱為廣色域屏,但實際上大多玩家認為只有到95%NTSC以上才算是廣色域。
屏幕色彩是指表示液晶顯示屏亮度強弱的指數標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色彩指數,市面上常說的8bit屏、10bit屏之類的指的就是這個。舉個例子,8bit就是紅綠藍每個顏色用8位數字表示,每個顏色有亮滅兩種狀態,即2的8次方種顏色,總的顏色就是2的24次方,16777216種顏色,屏幕測參數一般標注的就是16.7m。6bit對應262k,兩者相差較多。10bit屏幕很少,一般是面向專業級用戶的,8bit屏在臺式機高端屏中很常見,而6bit則是筆記本的普遍標準,有些無良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屏幕色彩,利用像素抖動技術將6bit屏幕等效為8bit進行銷售。不過,屏幕色彩對一般用戶來說意義不大,日常找不到可以利用8bit以上的場景。
面板類型和可視角度可以放在一起說。屏幕面板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TN,另一類是IPS廣視角系列。TN屏成本低廉,可視角度不大,尤其是斜上斜下角度看屏幕時,會有明顯的變色。IPS是為了改善液晶屏幕表現的一個新技術,優化液晶分子排列,使得各種角度下看屏幕時顏色基本不會發生變化,除此之外,IPS還有色彩還原真實,動態圖像表現出色等優點。IPS是LG的專利,其他廠商為了避免專利授權,各自也弄出了類似的廣視角技術,如三星的PLS、友達的AHVA等,實際上大同小異。由于IPS這個名字被大家所熟知,筆記本廠商即便用的是PLS或者AHVA屏,也都宣傳稱IPS。IPS還有很多分支,這里就不細說了,筆記本基本都是AH-IPS。
響應時間包含黑白響應時間和灰階響應時間。黑白響應時間是指液晶顯示其中像素由暗轉亮或由亮轉暗所需要的時間。早期的CRT時代,由于發光原理的優勢,響應時間很短,然而到了液晶時代,由于液晶分子的扭轉需要一個過程,響應的時間問題也逐漸體現。由于在實際使用中,屏幕像素的變化并非總是在黑白之間轉換,黑白響應時間的參考意義較小,于是廠商又提出了灰階響應時間這個概念。舉例來說,8bit屏幕,每個顏色有2的8次方種,也可稱為2的8次方灰階,從某個顏色到另一個顏色的轉變所需要的時間就是灰階響應時間。無良廠商為了提高紙面數字,把灰階響應時間搬出來,然后找個指定的顏色測轉換的時間,取最小值標上。那么,如何知道標注的時間是黑白相應還是灰階響應呢?如果他們還有點良心,知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話,這個時間后面通常會有個括號,里面如果是Tr+Td就是黑白響應時間,如果是G to G就是灰階響應時間。響應時間越大,屏幕拖影越嚴重,對電競玩家的影響也就越大。筆記本的TN屏響應時間一般在8ms左右,IPS在25-40ms,現在一些大尺寸的IPS電視,響應時間達到夸張的80ms,看電影能明顯感覺到人物有拖影。
前面講參數講了不少,只是作為科普,能不能看懂其實無所謂,就算你對參數很了解,你購買筆記本時想問“屏幕亮度多大?對比度多高?響應時間多少?”,那只能說無可奉告。筆記本廠商算是數碼硬件里最無良之一了,現在手機都是配置參數明碼標價,音頻解碼都敢給你標出來,反觀筆記本,屏幕基本只提到TN或者IPS或者1080P,再深一點就非常困難了。除非某款筆記本用了好屏幕,把好看的數據都標出來增加賣點,難道你還指望他們用垃圾屏還告訴你他們是垃圾?于是想得知屏幕的好壞,只能靠消費者自己驗機(前提是消費者自身有識別屏幕的能力)或者找網上的良心評測。自己想要查看屏幕參數,可以用AIDA64進行檢測,找到屏幕的型號,然后去屏庫網搜索,查看其參數,但有的屏幕是檢測不出其具體型號的,那真得靠評測了。
看屏幕這么復雜,難道就不能簡單的看一個參數嗎?這個問題很早以前就有人想過了,曾經說的“1080P都是好屏”就是這么來的。以前由于工藝不足,筆記本的垃圾屏都在768P上,上1080P面板的不算低端,所以其他參數做的也都像模像樣,基于這一點,當時的總結就是無腦上1080P準沒問題,秒768P妥妥的。然而時過境遷,工藝不是問題了,所以垃圾面板也跟著一起升級到1080P,廠商借著以前大神的誤導,統統宣傳自己是1080P,無非就是想讓小白以為這屏幕不是垃圾。所以,想總結一個簡單的參數來判斷其實是不靠譜的,廠商以后可能不按套路出牌。在目前的情況下,姑且可以這么認為:
①色域高的屏幕不一定好,但色域很低的一定是垃圾
②IPS不一定好,但是上下可視角度不到40的一定是垃圾
③亮度高不一定好,但是亮度很低的一定是垃圾
④15寸筆記本垃圾屏多最多,17寸很少
⑤新筆記本15寸標TN屏,大多為垃圾
⑥目前4K屏就如當年的1080P一樣無需擔心
個人認為,各個參數的優先級如下:
色域>可視角度>亮度>對比度>響應時間>其他
目前的屏幕能保證72%NTSC和IPS的話,基本上就不會是垃圾屏了,不知道這個結論能撐多久。
很多消費者買筆記本電腦時并不關注屏幕,主要原因是其并不清楚如何挑選屏幕甚至不關心。就是因為這樣,電腦廠商才敢這樣肆無忌憚的使用垃圾屏,如果消費者大多清楚這里面的彎彎繞繞,那么現實情況會好很多。在這里,給要買筆記本的小伙伴一個建議,將45%NTSC、IPS和1080P作為一個底線,如果新買的電腦連這個標準都達不到,那么基本可以確定屏幕會影響你的用戶體驗。舉個例子,前不久雙十一,一個朋友要買電腦,看上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神舟戰神Z7-SP5D1,i5 6300HQ,GTX1060,賣5999,可以說是性價比爆棚,想當初GTX1060剛出的時候,裝有該顯卡的筆記本售價都在9000以上。我簡單的給他分析了一下這款筆記本,優點很明顯,配置夠用,性價比極高,散熱極強,但是缺點也不容忽視,其一,沒有固態硬盤(這個在后面展開講),但是可以自己裝;其二,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屏幕是TN屏。這一點當初我就跟他說明了,屏幕真的很差,但是他認為這沒有關系。他的想法其實我非常清楚,這種現象太多了,因為他買電腦就從來沒有關注過屏幕,他認為這個是無所謂的。“屏幕再差,難道不能看嗎?會比我的舊筆記本差嗎?我覺得無所謂呀!是你要求太高了!”等等,這些言論我聽過太多太多。之后,他還是聽從了我的建議,找商家問問能夠更換屏幕,商家剛開始說能換,加400元,后來又說不能換了,最后他還是買了,畢竟性價比在那里擺著。電腦到手之后,真的是傻了眼,按照他的話說“電腦哪里都好,就是屏幕,哎......”。他的感覺是這個屏幕還不如自己原來用的舊筆記本的屏幕,看來是需要適應一段時間了。
挑選和鑒別屏幕其實是一個很玄學的,為什么這么說呢?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平時你用慣了一個屏幕,因為你已經適應了,所以并不會感覺到它哪里不好,但是,哪一天你接觸到了另一款屏幕,你可能會感到明顯的差距。但是你真能分辨出哪一個更好嗎?不一定。
上圖左側為P870DM,3840*2160分辨率(4K),17寸,95%NTSC,AHVA
上圖右側為AOC Q2778VQE,2560*1440分辨率(2K),27寸,色域未知,TN
即使照片不清晰,也能明顯感覺出上圖中兩者的區別。但是你說哪個好呢?很多東西,即使擺在眼前,你也無法分辨,當你看一個泛白的TN屏看習慣之后,你看其他的屏幕就會感覺顏色過于飽和,看著不舒服,你可能覺得左邊的反而不好,所以說屏幕這個問題是個很玄學的東西。說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之前用的電腦是768P的TN屏,用了4年,并沒有感覺出屏幕有哪里不好。后來用了P870DM,這個電腦的屏幕可以算是筆記本中的佼佼者,剛開始用我也感覺有點亮,顏色飽和,但用了一段時間適應后,再去用之前的筆記本,根本沒有辦法用,屏幕簡直不能看,感覺看word文檔和網頁上的字就跟馬賽克一樣,像素點的顆粒感很重,模糊不清,屏幕整體泛白,看著非常難受。一旦你習慣一種好東西,再讓你回到過去,那將非常難受,固態硬盤也是這個道理(這個在后面展開說)。
綜上,買筆記本還是在屏幕上多下點功夫吧,那些說屏幕無所謂的除非你一直用那種屏幕,形成習慣,就像自欺欺人,能把自己欺騙,其他的也就無所謂了。
上圖中,新增了兩臺電腦。
中間的那個是神舟戰神Z7-SP5D1,1080P,15寸,色域未知,TN
最右側的那個是聯想小新700電競版,1080P,15寸,45%NTSC,IPS
亮度均調整到中間檔。
你能分辨出哪個好嗎?(照片和實際看到的效果有差異,所以看看就行)
系列文章
文章經過李淵先生 QQ:294315871 的授權許可之下,發布在簡書之上。部分評測來自筆吧評測工作室,侵刪。未經許可,不能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