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著教材中古詩文分量的加重,及“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日益暴露出諸多問題,古詩文教學已然成為中學語文教學必須直視的一個難題、一大挑戰。眾多古詩文課堂上,教師教得事倍功半,學生學的吃力無味。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正如,本屆“圣陶杯”的古詩文教學論壇上周京昱老師所說的“給學生一個學詩的理由”。
? ? ? 論壇上,董一菲老師和褚樹榮老師不約而同地談及古詩文教學的審美任務。董老師倡導詩意的語文,她提出古詩文閱讀不能僅停留在“懂了”,要能讀出美,并探索美的緣由。褚老師也指出語言是基礎,審美是高端;學生只有感受到美,才有傳承文化的決心。我想,在古詩文的學習中獲得審美愉悅,不失為給予學生的一個最佳的學詩的理由。
? ? ? ? 單就古詩詞教學而言,使學生對其產生熱烈的感情和對美的辨別力應為最基本的要求。古詩詞可以說是中華文化中最為精彩的樂章之一,是一個擁有著無窮魅力的生命體,如果說吟誦是她的呼吸,那么美感就是她的血液。只有二者兼具,生命才是鮮活的。張玉新老師獨創的詩歌鑒賞九字訣------懂事兒、知趣兒、品味兒,不失為在解讀詩歌過程中進行審美體驗的佳徑。且以花喻之,首先,通過初讀進行淺呼吸,像嗅花香一樣,了解這是什么花,以及花的外觀有怎樣的特點;然后通過賞讀進行自由呼吸,花香縈繞周身,逐漸探知此花不同于他花的個性美及美之所由;最后通過品讀進行深呼吸,花香沁入心脾,探索種植的方法,即可與花為伴。譬如《蜀道難》中的三個“蜀道之難”,了解高險的自然條件難在極端,是為懂事兒;解讀出難之悠遠悲壯、悲凄雄渾,感受到美與丑、高與低的情緒張力,是為知趣兒;能夠站在莊嚴瑰麗的藝術美之上領略詩歌的生命,是為品味兒。
? ? ? ?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展。”古詩詞教學中需要師生相與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與學生一道以吟誦和審美走進古詩詞的生命,延續古詩詞的生命,光耀古詩詞的生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