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趣的詩,名字叫《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借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丑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但最可怕的,其實是最后一次:
第七次,它側身于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而我最害怕的是
我會第八次鄙視我的靈魂——
任由我前七次的鄙視,卻仍然無動于衷……
其實我們都知道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真的沒能力做成某件事。
自始至終,真正能阻撓我們完成這件事的,只有我們自己而已。
而“失敗”則意味著,在“向前的自我”和“退縮的自我”這場拉鋸戰里,“退縮的自我”占據了上風。
這聽起來很讓人難過,但并沒什么好沮喪的。
仔細想想,我們的人生正是由無數次這樣的“自我斗爭”構成的。
因為,沒有人能在每一場戰斗里都獲得勝利。
今晚聽了兩小時馬克思的課,斗爭和統一總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既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反對,又要相互依存,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沒錯,所有物質本身都是矛盾體。
下班回來在小區發現的小可愛
就是小時候,摘下一小朵,然后細聲呼喚,新媳婦,快出來,新媳婦,快出來,新媳婦......
一會會兒就會從黃色花蕊里爬出一只渾身都是紅色的小蟲子,一直不知道它叫什么,但知道,看見它,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快樂的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