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天,我第一次看到這部電視連續劇《似水年華》,那個時候的我只有20歲+,似懂非懂的年齡讓我覺得這是一部和《流星花園》差不多的愛情片,只是少了青春偶像明星而已。雖然我沒有去過烏鎮,但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因為似水年華,愛上了烏鎮。
2015年秋天,當我再一次觀看《似水年華》的時候,我已是30歲+了,此時的我只想去烏鎮的東山書院圖書館坐坐。我覺得我必須要寫下點什么。。。屬于自己的似水年華。
小橋、流水、古鎮、音樂。。。都是我喜歡的。
再一次看完《似水年華》發現劇情既不復雜也不驚心動魄,沒有海嘯地震,也沒有生死相隔,甚至沒有蕩氣回腸、波瀾不驚。有的只是人心中的愛、勇氣、責任、信念和現實中愛情的無奈。
臺灣來的設計師英和烏鎮書院的管理員文在烏鎮相遇,四目相對的那一刻一見鐘情,兩個人驚訝地發現他們的思想是如此相似,就像遇見了另一個自己。但是兩個人畢竟相隔太遠,而且英已經有未婚夫。于是拼命說服自己烏鎮的相遇是一場夢境,應該忘掉這場夢回到現實中來,可是英還是很多次地登上陽明山望向北方,跟旁邊的流浪歌手說出不曾跟身邊的人說起的心事“北方有我的愛人”;文還是夜以繼日地建那座塔,希望有一天能高入云端見到遙遠的南方自己思念的人。安于目前各自的生活還是在一起?兩個人惦念、掙扎,也曾決定要在一起,但還是因為一些意外的事情而錯過。終于越錯越遠,最后無可挽回。“男人因為女人而成長,而女人因為愛上一個男人而成長。可是令彼此成長的人,常常卻無法在一起”。
好多的鏡頭看過一遍就不忍再看。當英終于決定下一次回烏鎮便不再離開,當她回臺灣后,文等待的心中是多么喜悅,他第一次感到齊叔說的“要吃早飯才會長壽”多么有道理,他開心地把自己等待的心情甚至烏鎮的日出日落都寫下來想要寄給英,可是他不知道英那邊的變化……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他終于從喜悅到焦急再到失望。這時他獲得了一個文化交流的機會去臺北,然后很偶然的他看到了街角的婚紗店里英在試朋友送的婚紗,他誤以為英要結婚了,他所有的等待和希望都在那一刻崩潰掉。回到烏鎮,他推倒了第一次看見英時隔在兩人之間的那排書架,在大雨之夜逃離……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逃離,不是逃離我的家鄉,而是逃離我的記憶。
海棠花飄搖在風雨中,愛我的人在近旁走過。
那一夜,大雨如注,我在雨中摧毀,不是摧毀歲月的堆積,而是 摧毀我的記憶。
石塔依然矗立在風雨中,我的愛人在遠方遺忘。
真的不忍看那種從希望的頂峰慢慢滑落到絕望的谷底的過程。記得一個朋友曾說“一些美好的東西,如果最后很可能會失去,我寧愿從來沒有得到過”,是的,沒見過天堂的人不會對行走地獄的痛苦感受得那么深。
最后,英終于還是無法擺脫心中的思念和牽掛,兩年之后再次回到烏鎮,可是文已經跟深愛他的默默訂婚了。文見到英,眼神中再也沒有以往的溫柔和愛憐,而是籠上一種寒冰般的冷漠和傷痛“你來干什么?!你為什么要來?!”但是內心深處他又何曾真的恨過她、忘記過她,善良的默默知道文對英的情感,決定給文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可是他們還是決定放棄,兩個人在酒坊中喝下一整壇的酒,再次像初見時那樣望向對方,卻是淚流滿面。
--我們相愛過嗎?
--相愛過。
--有多久?
--好像只是一瞬間。
--那剩下的呢?
--剩下的,是很多的掙扎和惦念。
責任、道義,現實的世界中愛情沒有辦法去抗衡,但是心靈的世界中愛情卻是可以超越所有的清規戒律甚至超越死亡而永遠鮮活生動。
最后的最后,烏鎮的清晨,文送英去車站,常常晚點的那班客車卻準時到來,這時大雨傾盆而下,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終于沒能留住英。文給英拭淚的手還停在空中,他在大雨中站了很久,望著車消失的方向,希望奇跡會出現,希望英會再次向他走來。“我第一個送的人是你,那車帶走了你,而我,將一生再見不到你”。從此他們一生沒有再見面,卻從來沒有停止對彼此的想念。
有這么一段話:
這里的美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絕望的美,是年華逝去時留下的痕跡,其實我們的名字早就刻在了這烏鎮的碑墻上,仿佛這故事是注定要發生的,而且也注定要這樣結束。
我們愛過,在青春過往的歲月中,我們真心地熱愛過,并且嘗試著去證實愛是可以沒有理由,沒有距離,沒有答案的一種東西,起碼這一點我們做到了,而且不止是我們做到了,他們也一樣。
有個詩人叫聶魯達,他說,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是不是我們愛情也要到霜染青絲,時光逝去時,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枝桿一般,清晰,勇敢,堅強。
我們都曾醉在水鄉,任年華似水,似水年華。
一段30歲+的愛情童話,需要用一生去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