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萬小時定律”像一碗濃雞湯,滋養了我們渴望成功的心靈。“一萬小時定律”大致是說花一萬個小時來練習,就能在大多數領域成為大師級人物。哦,這不就是老祖宗講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嘛,只要天天堅持,人人都可以是專家嘛。But,要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坑,一個因理解有誤而給自己挖的一個坑。
是不是天天跑步就能成為冠軍?天天畫畫就會成為畫家?天天做飯就會成為廚師?顯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訓練,就是“把一件事情完成”就叫訓練,而這其實是錯誤的。就拿百米運動員來說,絕不是天天百米跑就能成為百米運動員,它包含了很多的訓練項目。比如:腿部肌肉訓練項目: 1、負重半蹲跳 2、負重深蹲 3、負重臺階跳 …… 軀干肌肉訓練項目: 1、負重仰臥起坐 2、體前上拉重物 …… 上肢肌肉訓練項目: 1、持重物擺臂 2、指撐俯臥撐 …… 爆發力訓練項目: 1、挺舉 2、抓舉 3、連續快挺 …,甚至可以說百米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訓練內容。可見,只是簡單重復,決不能成就一個領域的專家,而是一定要遵循科學的方法進行刻意的訓練。那何為刻意訓練呢?
01.要在情境中學習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定要有一個共同學習的氛圍,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學習。在這樣的一個學習氛圍中,才能相互督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人行必有我師。很快就會有人在這個學習氛圍中脫穎而出,而此時ta就是你的榜樣。你可以通過比較,找出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
知識只有在不斷應用中才能夠被掌握,才能轉化為你內在的能力。多情景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就拿寫作而言,如果你只是反復寫你熟悉的題材,換個題材你就無從下手,這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學會這一技能。只有將你對詞語、句式的掌握應用到小說、散文、隨筆甚至是公文的寫作中去,才能真正獲得這項技能。
02.其次,走出舒適區
如果只停留在舒適區,重復的練習并不能帶來能力的提升。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一萬小時定律”是個坑的原因。
最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寫的都是過去的一些事情,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所以寫起來也得心應手。后來一個朋友點醒了我,他說如果你只是在寫過去的感受,而不去接受新事物,拓展新領域,會不會有一天喪失創作源泉。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開始嘗試寫一些別的題材。在實踐過程中,明顯感覺到了不適。感覺自己因為輸入有限,在文章的立意、謀篇布局的邏輯性方面還很欠缺,所以寫起來感覺有點晦澀,再也不是先前下筆如有神的感覺了。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就開始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開始揣摩那些點擊量很大的文章是如何寫的,接著是模仿,練了一段時間之后也算有了一點心得。
事實證明,只有走出舒適區,不斷接受各種挑戰,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03.保持動力
所有的練習都離不開長期的努力,但過分強調意志力的事情都很難成功,保持動力才是關鍵。而保持動力的關鍵是興趣,或者說你的渴望度,就是你有多渴望做成這件事。
就拿減肥來說。生完孩子之后,看著鏡子里那個身材臃腫,滿臉橫肉的自己,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減肥。試過很多種減肥方法,輕斷食、晚餐不吃、每天跑10圈……但都因為難以持續,最后都一一放棄了。屢戰屢敗之后,終于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且易操作的方法。堅持每天在跑步機上快走30分鐘,快走的同時可以收聽手機里的付費課程或者讀書節目,這樣時間也就不知不覺過去,同時也利用了碎片時間。這樣,運動就變得不再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情了。
通過減肥這件事證明,要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強烈的決心或興趣;其次要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唯有簡單易行,才具有可持續性;一定要讓做一件事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靠意志力。
這就是今天分享的《刻意練習》這本書中的重點,分別是情境中練習、走出舒適區和保持動力。把刻意練習的原則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