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以前,我只是單純的認為,人長大了,處在了父母曾經處的位置,就會感同身受,學會換位思考,所以才會在成家之后,知道生活不易,在為人父母后,體會父母的艱辛。
最近愈發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成長,不僅僅是因為長大了,學會換位思考,更多的,應該是一份責任和承擔。這份承擔,讓我們思維更縝密,內心更堅強,視野更高遠,心胸更豁達。
當學會了承擔,就證明你要為這件事情負責,要為你自己的言行負責,你可能會做的很好,擁抱鮮花和掌聲。當然,也可能做的很糟,等待謾罵和指責。縱使結果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可我覺得,還是應該早點學會承擔。逃避還有拒絕只能得到一時的安逸。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自然過程,過早的放棄承擔的責任,只能讓以后的生活因為缺乏承擔而艱難如初。
換個角度,承擔也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方式。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價值不是作為一個有思想,能獨立行走的自然人而存在。而是如何用我們的思想去駕馭身體,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說,時常想想,我能為自己做什么?我能為家人做什么?我能為國家和社會做點什么?我是否如需要別人一樣,也被別人需要著?而這些,都離不開一個詞,那就是承擔。
一個人敢于承擔,就是成長的開始。而一個敢于承擔的人,至少在心底是被大家所尊重的。我們常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時常想,怎樣才能把我的孩子們培養成有擔當的人。
孩子們不懂什么是命運,那我就先幫他們養成習慣,而最終,讓這份承擔去主宰命運。那么,就從讓孩子承擔生活中的小事開始。
? ? ? ? ? ? ? ? ? ? ? 衛生小班長
假期每天上課,孩子們把紙屑,飲料瓶,包裝袋扔的到處都是,每次下課都要花大力氣去清掃。我辛苦點到沒關系,可不禁在想,孩子這樣的習慣未免太糟糕,況且在家,在學校,在公共場合,是不是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不知道改正,以后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于是我決定,開始治理班級的衛生問題,采取群眾監督,班長管理的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有使命感,讓班長有責任感。小班長負責人員分配,比如有人去掃地,有人擦黑板,有人倒垃圾,有人擺桌椅……責任到人后,每個小朋友都對自己負責的事情很上心,下課后,主動留下來,細心的清掃。
僅僅一天下來,教室煥然一新。讓我意外的是,小班長們還主動說要做一個衛生分配表,把具體的時間和人員分配都寫下來。那一刻發現,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上至老叟,下至村童,其實誰都想實現自己的價值感,誰都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重要。畢竟,相比于你和她,我永遠是作為第一人稱而處于人生的首位。
當然了,也許對于正常公立學校,打掃衛生,值日分配都再正常不過,其實沒什么。可對于我們這種上完課就走的培訓學校,孩子們主動留下來打掃衛生,于我心里,已然是一百個滿分。
? ? ? ? ? 愛心早餐
剛好書上講如何做三明治,于是我就準備了食材,下課時簡單給孩子講三明治的由來,并帶她們做三明治。想告訴她們,學習并沒有那么枯燥,英語來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務于生活。孩子們聽得很認真,操作的也很認真。看著她們吃著自己做的三明治,露出天真的笑臉,欣慰的很。于是問她們,做法簡不簡單?想不想明早給媽媽做一頓早餐?孩子們都爭先恐后的答應著。
第二天早晨,我還在早讀,微信里的圖片就一個個的發過來,有的是小朋友在廚房的照片,有的是小朋友做好了的早餐照片,還有的是爸爸媽媽拿著三明治的照片……我的嘴角不禁上揚,為孩子們的懂事而感到開心,更為她們完成早餐這份生活作為而感動。
后來有家長跟我說,她下班快九點了,到家孩子說明天要給她做三明治。媽媽說太晚了,要不別做了。可孩子堅持要做,于是她們跑去超市,趕在超市關門前買了所有的食材。
媽媽說的輕描淡寫,但我卻聽得風起云涌。做早餐,只不過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就算是和我們每天都吃的早餐相比,一頓早餐也不算什么?可孩子能銘記于心,并且自覺的去付諸行動,這份承擔,就值得贊賞。
一直主張,學習不僅在教室里,更在生活中。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份經歷,都是人生大課堂。在人生大課堂里,學習,只是一部分,她不是階段性的考試成績,而是終生的學習態度。學歷,也不是一輩子的榮譽證書,而是告訴你要有終生學習的能力,要學會承擔生活的經歷。
我們讓孩子學習,照顧她們起居,為孩子傾盡所有,到底為的是什么?還不是希望孩子能健康,著裝的成長。可是,成長絕不是僅僅呆在溫室里,躲避風雨,而是挺立在天地間,承受風雨的打擊。更不是父母在前邊,告訴孩子每一步路該怎么走,而是應該嘗試讓孩子自己設置路線,安排時間,從而將來能規劃自己的人生。每一次選擇,他都要自己承擔后果,而正是這一次次的承擔,才能成就孩子最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