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這個充滿湘西風情的古城,曾被許多詩人、作家和畫家深情地勾勒、描摹、贊美過。在一個秋日,我終于有機會親臨其境、一睹芳容。
鳳凰是個小城,從汽車站所在的新城步行到古城只需10多分鐘。一路步行,穿過南華門,就進入了古城區。站在古城的高處遠眺,一條翡翠色、緩緩流動的江水和兩岸黑瓦白墻、飛檐翹角的吊腳樓一同映入眼簾。
穿城而過的江水就是沱江,江兩岸的吊腳樓大多是商鋪、旅社、酒吧、飯店和民居。江邊人家世代傍水而居,沱江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漫步江邊,隨時可見用江水淘米洗菜、搗砧浣衣的主婦。
江面上有很多往來的木船,船身狹長、造型古樸,船夫站在船頭用竹篙和木槳劃船。星星點點的行人在城中縱橫交錯的石板路上走走停停,有做生意的、拍照的、觀風景的、洗衣的、江邊小酌的……給古雅秀麗的小城增添了些許生活氣息。
沱江泛舟,別有一番雅趣。坐在蕩悠悠的木船上,目之所及,全是風景。江水不急不緩、氣定神閑,有一種從容淡定、處變不驚的氣度。時間仿佛也隨著水流放慢了腳步。低頭細瞧,還能看見江水里長著茂盛的水草,纖長柔韌的莖葉順著水流優雅地擺動、舞蹈。一伸手,就可以感受到江水的柔滑和沁涼。
伴隨船槳的劃動,隱隱傳來淡淡的水腥氣。放眼望去,淙淙的江水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兩岸的樓閣、青山緩緩向后漂移。遠處苗家阿妹清脆的山歌伴著嘩嘩的流水聲,若有若無地飄蕩到耳邊,讓人心神恍惚起來。
鳳凰歷史悠久,古稱鎮竿城,城內名勝古跡甚多。明清時期的院落、城樓風采依舊,古韻悠長,置身其中會有時光倒流的錯覺。走出古宅,沐浴秋日的陽光,踏著石板路閑逛。各式各樣的店鋪讓人目不暇接,苗銀、刺繡、蠟染、姜糖、臘肉、米酒……每種土特產都耐人尋味。
街邊經常見到身穿寶藍色民族服飾的婦女,背著竹筐售賣手工藝品,打眼一看,個個色彩艷麗、精巧別致,讓人忍不住把玩一番。
始建于明朝的虹橋橫跨沱江之上,橋上的閣樓是欣賞江景的絕佳去處。登上閣樓,憑窗遠望,一江秀色盡現眼前。以木窗為畫框,窗外風景就是一幅生動的古城山水畫卷,清麗雋秀的豐姿仿佛亙古未變。如此良辰美景,最適宜倚窗而坐,或品香茗,或讀美文,寄情山水、樂享人生。
鳳凰之所以揚名天下,除風光秀美、歷史悠久外,更引人矚目的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小小古城,風流名士輩出。“綠水繞文曲,青山臥武侯”的贊譽再貼切不過。
著名文學大師沈從文就是生長于斯。靜靜流淌、溫婉靈動的沱江水滋養了他溫文爾雅、含蓄隱忍的文人氣質,而他對故土的萬千情愫已浸透于每篇作品中。一部《邊城》讓湘西小鎮揚名天下,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篇章。沈從文在北京病故之后,骨灰埋葬在了他日夜思念的沱江邊聽濤山上。
鳳凰也是藝術大家黃永玉的故鄉。唯美、古雅、野性的湘西風物是他創作的靈感源頭,化作筆下的才情縱橫、狂放奇崛的線條與色彩。三湘煙水、九夏芙蓉永遠是他的摯愛,故鄉永遠是他靈魂的歸依。身為大畫家的他也擅長寫小說、隨筆、作詩。無論是畫、詩,還是文章,永恒的主題都是故鄉……
一代文史大師陳寅恪也是鳳凰人,其學問被傅斯年稱贊為“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父陳三立、兄陳師曾均是杰出人物。陳家“一門四杰”永為后世敬仰。而諸如熊希齡、鄭國鴻、田興恕等鳳凰籍名人也都各自書寫了光輝的個人歷史。
鳳凰古城不大,短短幾日就可游遍,但鳳凰的美景和古韻卻值得反復欣賞、回味。雖已離開多日,但沱江——這一彎沉靜的碧水,總是載著鳳凰溫婉秀美的風光,脈脈流入我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