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一本書.劉百洋】2016-01-28-079:《談話的力量》----------------------------------------------------------------------------
正文7.5%:提問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的技巧,通過提問問題促進交流。
思考:提問問題的方式往往也決定了你是否能和別人愉快的溝通交流,文中有一句話極好”不能得到別人積極的回應,可能是你問問題的方式有問題“,一般連問三個問題以上就會被別人排斥或者不舒服。如果別人一直用一種方式問我問題,當我只回復‘恩’‘啊’的時候,相信你應該也知道,我對此話題可能沒什么興趣。同樣,當我如果意思到我問別人的問題超過她回答的數量,那我應該也要想想是否還要繼續這個話題了。
這兩種問問題的方式我們都耳熟能詳,一般在大眾場合我們會選擇問封閉式問題,比如演講、培訓等;面對私交較好、能聊的來的朋友或者探討一些問題,我們通常會選擇開放式問題。
再比如剛和認識的朋友,為了緩和氣氛我們一般也會采用封閉式問題進行交流。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一直這樣問下去,你們很難展開溝通,而且問著問著你自己就會失去興趣。我們剛認識的人,可以采用封閉式的問題,讓對方放松,拉近距離,但是緩和后或者你在對方的回答里能敏銳的捕捉到她的興趣點,照著這個問下去,相信你們的聊天也會很愉快。也可以這么說,能否愉快的聊天不取決于聊得藝術,而是問的藝術。
學會如何問問題,在管理中尤為重要。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如何問問題。首先要清晰的是,我們問問題并不是要體現我們多么權威、更不是我們發泄不滿的途徑,而是能夠準確的還原事情的渠道。所以,如果問的太急,下屬可能會害怕在人性的趨勢下會隱瞞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然后人心生反感而拒絕回答問題。
管理者并不是以權壓人,如果單單可以用權利管理的話,那誰都可以做管理者。而且這也并不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也并不是一句殺無赦別人就會執行的朝代。所以,這一代的管理者應該是以效果為最先考慮因素,什么樣的問法能得到我們想要的事實,這個問法就可以用。急的事情慢慢問,有的時候會問出更好的效果。
比如下屬犯錯,與“你為什么這么做?”“誰讓你這么做的?”
我可能更偏向于這么問“你能和我說說當時做這件事的內心是什么樣的想法嗎?”
前兩者可能有些偏向于質問,也許會讓下屬的壓力更大從而回答不出來問題,后者更偏向于當時心里的還原,可能會更讓員工放松。這樣我們可能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
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并不局限,相反很靈活。我們需要不斷的實踐,才會確定出何種情況適合何種問法,適合二者交替,二者兼有。這就像書中開頭所講”只看游泳的書籍并不能教會你如何游泳,我們需要鍛煉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