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孩子們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這個學期孩子們的起起伏伏,以及我的。
放下一些執念——那個孩子本來已經變化那么大了,已經足夠好了,怎么又滑入另一個深淵的邊緣?
其實沒有那么多怎么。這才是本來的他自己,長與短,好與壞,都是他。
生命中的烙印刻痕,有些是父母給予的,有些是環境累積的,不同的應對模式,不同的習慣。于是釋然,不管怎樣,此時此刻,他是我的學生。接納,然后盡己所能調整,幫助孩子調整應對模式,更是幫助我自己。
邊界。我是老師,不是他的父母,他是我目前十幾個孩子中的一個。底線,規則之外再言其他。
對他我有深深的悲憫,但不再想扮演上帝。老師不是救世主。
卸下了偽裝,才是自己。有時嘮嘮叨叨,有時非常專注,有時非常暴躁,甚至罵罵咧咧。這是那個成長中的男孩,我在看他每一次發光,每一次黯淡,聽他的每一次抱怨,然后想我可是也同樣的抱怨過。
是的,有的。
當他說出來,給我什么感覺?
很不爽。于是我想我自己抱怨的時候,別人也是同樣的感受吧。
這段時間,幾個孩子起來,明朗飛奔,教室每一天就是這樣。起來幾個,停滯一兩個,然后再來。
起起伏伏才是人生常態。
學著安靜。其實安靜是生命的常態。躲在角落里看別人說說笑笑很多年,再熟悉不過的場景。
只是心態早已不同。
愛發脾氣的一個孩子,這周目標寫“聽老師的話”。我說,我們都按規則行事,做規則的維護者,僅此。
上周五,我重點“收拾”的是他,其實是正面交鋒,理解+不退讓,他明白底線,在了解邊界。于是這周晴朗了很多。
學堂娃開始發力,要強的孩子怎么也不會差。最重要的是媽媽的改變,家庭氛圍的改變。然后孩子“嘩”的一下子就起來了。
若無家校合力,效果總是慢的。所以我喜歡,把我養育孩子的經歷講給家長聽,我曾經的彎路,我的心得,彼此分享。面對問題共同應對。于是家長大多成為同盟。
我從來都不是什么專家,只是某些方面關注的多,和孩子打交道的多,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了些。所以我喜歡把家長當做同盟軍,我的思考以及得失坦誠相告。于是信由此而來,共同的面對中逐漸的一些人就成為了朋友。
說過的最多的話是,就是全天下都說你的孩子不好,你也要告訴孩子——我愛你,我相信你,來,有問題我們一起面對。是的,曾經,我的孩子,我們小學的一段生涯,我們就是這樣度過的。然后他越來越好。
焦慮擔憂,哪個媽媽沒有過?只是走過,發現很多確實沒有必要,但是每個人依然還會走過那樣的旅程。只是看別人分享,聽別人的故事,多少對自己總有啟發。
要問的是,相信生命,真的相信,我們做到了嗎?
真懂了,就會知道所有的起伏都是正常。
也有一個妄念,知道一個家庭的親子模式健康了,孩子才會有真正的幸福。于是,愿在此上發力。但是這番經歷告知我,不要執,盡人事聽天命。
《麥田的守望者》我曾經很不喜歡,我是一個有道德潔癖的“女生”,但是現在懂得男孩子的世界,于是這本書不再排斥。遙遙地守著邊界,不理解時放下,想想也就明白了。
希望你也懂得,他的發泄他的暴躁都是他的一部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