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斷不僅僅是拋棄舊物,“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櫥柜里、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積的無用之物,家里隨處堆積的廢品破爛,還包括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或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思維或情感紀念物。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 ? ? 斷舍離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拋棄掉過去的廢物,過去不好的情緒達到“自在,隨心”的生活方式,也叫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 ? 它的真義就是指導我們如何避開烏云,如何把心頭的烏云趕走。
? ? 斷舍離是受到讓人放下心中執念的瑜伽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啟發而生成的思維方式。它以居所和心靈整理術的形式,提倡將瑜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為身邊的雜物“減肥”,讓我們學會放手不需要的東西,從而促進自我周身的新陳代謝。“清出”過多的雜物,實現居所環境的“良性循環”。
? 一, 你為什么不舍?
換季了,以往穿過的衣服,拿起又放下,萬一有一天需要穿怎么辦?這個別人送的,自己用不上,丟掉了又可惜,這個是沖動下花錢買的,用著效果不好,丟掉又浪費,這個是前戀人送的,看到它傷感,拿起又放下,等等,看自己收藏的東西,五味雜陳,不禁呆愣半天,睹物思人,這就是為什么有很多人,從過去的人和事中走不出來,徒添傷感,這時候就是要揮淚斬情絲,把這些東西送人,支援災區,等等都要清理出去,舍棄的是死物,收到的是心曠神怡的好心情。
斷舍離注重的是空間,為確保空間的干凈整潔,而將物品量盡可能地縮減成最適合的量。有很多人外表光炫靚麗,家里就像垃圾站,到處散發著發霉的氣味,回到家里,內心充滿悲哀,喝酒抽煙,看到亂糟糟的房間,就如通道口被紛亂雜草堵住的鯰魚,不斷掙扎,卻怎么也沖不出去,在這樣環境下居住,內心是充滿慌亂,憂郁和不自信的,所以說“扔掉不需要的雜物,建立舒適的生活空間,才有可能改變人生”。
中國有句話:主雅客來勤,家里臟亂不堪,羞于讓外人,朋友進家,自己出門也不自信,書中舉了一個叫洋子的年輕女性,用三個月的時間處理掉了各種雜物廢品。不久之后,她就遇見了一位和以往的交往對象完全相反的同齡人,年紀相當且干凈利落。契機就是“有空請來我家玩吧”的一句邀請。進入洋子小姐家后,年輕人竟然下意識地脫掉了襪子。以前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房間,他居然極為自然地、舒適自在地留了下來。這是一次心情愉快的做客。之后,兩個人很快就結婚了,有了孩子。現在的洋子媽媽已經辭去工作,在小城市里悠悠閑閑地相夫教子。可以說,當洋子小姐把大量的無用雜物清理出自己的世界后,就迎來了與“真我”十分契合的人生伴侶,開啟了幸福的人生之旅。
? ?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清理家中廢棄物,讓空間干凈整潔是多么重要,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現在更是有一種職業就是幫別人家里整理歸納東西,一次服務幾千元,既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 ? 書中總結了無法放手的三類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往型,憂慮未來型,這三種類型的人共通的一點就是“對時間的意識比較淡薄”。
? ? 逃避現實型的這類人由于工作繁忙,待在家中的時間短,不會認真地做家務。還有很多是對家庭和家務有情緒,不想待在家中,只想埋頭工作。另外,看到家里亂七八糟,心情特別差,更是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不良循環。但是一旦開始收拾整理后,對物品本身并無多少執念,會整理得干凈利落,不會猶豫拖沓。
第二種人執著過往型,這類的人總是會收集和珍藏很多現在不用的舊物,小心翼翼地保留著以前的相冊或是獎杯獎牌,以及帶有過往回憶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他們總是沉湎于過去快樂的時光,而不愿意直面現在和現實,這種類型也和逃避現實型有關系。
第三種人,憂慮未來型,這類的人總是不停地為將來的事情憂慮,不停地為將來儲備東西。眼睛只盯著“某些東西沒有,自己將來必定會發愁”,過多地囤積手紙等日用品。未雨綢繆并不是不好,但反應過度會給日常生活帶來焦慮。
? ? 斷舍離,不是要求隨意舍棄東西,而是把舍做為出,用在生活中就是在進行取舍時,我們應該挑選出有質量的東西,將物品壓縮到能夠建立和保持一定社會關系性的量即可,這樣才能找回我們曾經失去的健康美麗的空間,才能從最本真的意義上珍惜事物,熱愛生活,并不是隨意地、不走心地囤東西、扔東西。在舍的過程中就必須一個一個地重新審視每個東西,在自省自審的基礎上,進行物品的取舍,舍其實就是直面內心。以歷史的眼光來看人與物,兩者都是在某一個時點出現,又在某一個時點消失,區別不過時間的長短之分罷了。一個人與一件物品相遇是極為短暫的、微弱的緣分。只有盡力去珍惜愛護這種緣分,才是真正意義上對“太可惜了”這種感嘆的回應。
我們每個人就擁有以下三種自由:
放手的自由
保留的自由
取舍選擇的自由
飯吃飽了,就可以不吃,一件衣服穿厭了就可以不穿,人之所以痛苦莫過于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想扔的東西扔不得。就比如小孩子,原本餓了就哭,想尿就尿,想拉屎就拉屎,當我們長大后,被斷掉愛喝的母乳,被去掉尿不濕,不得不自己控制排泄的欲望和時間。被放逐到“規矩世界”的條條框框之中,縮頭縮腦、畏首畏尾地學會了忍耐。在我們的居所,堆積如山的“收拾不了”的雜物本身就是人類“物質軸”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也是在“不能胡亂排出”“不可任性”這種潛意識下的自我約束的表現。斷舍離,在這里,至少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這個東西到底是我想要的還是不想要的,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然后開始行動,至于有些東西老人看不慣,那就給他們用好了,或者讓他們送給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