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從今天開始,每篇文章附一個主題的圖片,也該把攢的幾千張照片拿出來曬曬了。
繼續講第三個傻子,就叫她小紅吧,是位女性。我小時候見過,一個婦女模樣,有點呆,但比趙子強一些,至少會說話,總是話中帶笑,看起來很快樂。她嫁給一個有點年紀的光棍,生了個女兒,女兒不大她就離開了張莊,有多年不見了。
同齡人里有個很“壞”的小孩叫小林,從小就不正經,常玩的孩子們也跟著他胡鬧。大概在十歲那年,小林從山上跑下來,牛逼哄哄地對我們說:老子把小紅給“上”了。我們那時候哪知道“上”是啥意思,人家不光知道,還能實踐,莫名覺厲。他說:“我把她騙到山洞里,讓她脫褲,她開始還不愿意,后來就……”當然,像小林這樣的孩子,吹牛不打草稿,他說的話我們就圖一樂,誰也不當真。現在想來更不可信,十歲的孩子毛都沒長呢吧……后來小紅的女兒漸漸長大,這些孩子們就嘲諷、欺負她,開始她還反駁幾句,后來也不管了,任由他們說。小紅走了以后,她男人帶著女兒跑到村外獨居,很少見到他們。后來聽說女兒長大以后很是好看,結了婚,日子也過得不錯。
關于小紅我就記得這一點,講她主要是為了引出小林。小林和他爹一樣,從小都是“壞”孩子。其實不是真的壞,只是不聽話又很能胡鬧,不學好。他小學就抽煙,抽煙可是壞孩子的標配,看到抽煙的同學都害怕人家打我,得低著頭不敢看趕緊跑得遠遠的。在我們還不敢和女同學說話的年紀,小林就經常揪女生辮子,罵女生很難聽的話,還看黃片。幼兒園他就踩著別人翻過廁所墻頭看女生上廁所,小學在廁所墻上掏洞看隔壁女老師,出來給我們講說他把所有女老師都看了個遍,簡直威風凜凜。
村里許多大人們以“出門”為生,就是在外地做小生意,他父母不在家,爺爺管不了,于是五年級時被他爸弄到外地去念書。沒想到開學第一天就被學校開了,哪里也不敢要他。想來這也是個本事,最近流行“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不說別處,我的同齡人得有十個沒念完九年義務教育,只是像他小學就出來混的還是少數。
小林跟著他爹做生意,某天去我一個親戚家拜訪,趁他爹不在,他開口問我親戚要煙,便宜的不抽,最差也得是“一支筆”。據親戚轉述,小林說他三年級就得一天一包“一支筆”,抽的特別快,一口就能造半支,抽完都能保持煙灰不掉。親戚佩服,確實有技術。小林躺在躺椅上抽煙,又開口問親戚:有沒有黃片給放一放,把我親戚逗樂了,這小子才十三歲啊!
他一身江湖氣,沒看過古惑仔那氣場卻不輸。他幫過我,仗義出手。那是三年級在等校車的時候有兩兄弟來挑釁,我自己打不過,就向小林求助。小林多么講義氣呀,打仗也是特長,二話不說回家就扛出來刨地用的鋤頭,往兩兄弟身上干。我當場就嚇傻了,咱這普通人家的小孩子哪有這膽量,這魄力!大人們看到就過來拉架,他家里人出來把小林罵了一頓,他沒有供出我來,而我默默無聲不敢說話。那是我對于他的愧疚,這懦弱的時刻銘記在人生中,時時警醒我不可再讓別人替自己受罰。
小林的性格受他爹影響深刻。我們暫且叫他爹為大林。大林和我爹差不多大,年輕時候找了個媳婦,經常打人家,還把人用井繩綁住送到井下折磨,讓女人喊他爹才提上來。媳婦受不了,與他離婚、改嫁。后來他又找了一個女人,長的還不錯,還是打。冬天的時候打完女人,往她身上潑冷水,不讓進屋,女人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手指腳趾變形突出,別說勞動,走路都費勁。這個女人就是小林的母親。
后來大林在村里賣菜,他就是標準的村霸,把外村來賣菜的全都趕走。即使那樣也沒人去買他的菜,菜都蔫了更沒人買。不賣菜以后干生意,還不錯,差點發財。天天穿著整套的西裝皮鞋,頭發抹油锃光瓦亮,騎著電動車來回跑。沒錯,就是電動車,我們那路上塵土漫天,可以想象那場面多少有些滑稽。那會兒剛開始流行智能手機,年輕人們拿著各種山寨機,被他碰見了,停下車從西裝口袋里掏出一塊屏幕堪比ipad大小的三星牌手機說:“小伙子們,你們手機不行,太小啦。”然后留下眾人錯愕,洋洋得意地騎車而去。
小林成年之后就在縣城瞎混。干過服務員,當過網管,在娛樂場所當過保安,總之是沒有正經行當,從來沒撐過幾個月。回村來必定要穿一身瘦瘦的小西裝,尖頭豆豆鞋,戴著金鏈子金手表,當然是會掉色的那種金子。依然要給我們吹他的經歷,比如吸過毒啦,飆過車啦,玩過幾個女人啦,兩天十八次啦……我很喜歡聽他說話,知道是假的就當是笑話也聽得高興。這種人雖不正經,但要面子,就夠意思,所以有人去城里找他玩總是很敞亮,大家玩得也不差。
正當小林在縣城混日子的時候,大林心臟病突發,沒了。小林受了很大刺激,那陣子每天發的QQ空間都很振奮,還給我們每個人私聊發消息,大意是父親走了,我要好好努力,活出個人樣,請大家監督我。我很感動,說了一些鼓勵的話,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一連發了半個月,后來我問家里朋友們他的情況,說就發了那一陣子,還是老樣子。
后來有同齡人結婚,我們一起回去參加婚禮,小林不知從哪弄了一輛馬自達6,他那種性格開車肯定是得把油門踩到底,用他自己的話說一腳油發動機就能轟到六七千轉。馬自達果然還是得他這樣的脾氣開,人車合一互相欣賞,才能開出靈魂。
我最后一次見他是在縣城的路邊,他穿著美團的衣服,戴著還沒長耳朵的黃色頭盔等著接單。他也看到我了,但假裝沒看到。我想打招呼也不好意思,我知道他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
再后來他就走了,說要出去闖蕩,不發達了不回來。走之前跟村里兄弟們借錢,好像最多的借給他五十,最少的借了五塊。他也不嫌少,說多少都是心意,以后一定報答。帶著這筆原始資金,一走就是三年。現在沒人知道他在哪,去年他聯系某個兄弟,讓幫忙給他把家里的錢寄過去,兄弟去找他爺爺和母親拿錢,寄到了新疆。那時候我看他的空間,發的都是開車的小視頻,方向盤上畫著奔馳標志,配文:我一定要努力成功,讓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給我等著。我當然盼著他成功,都是同村一起長大的兄弟,希望他真的可以努力。現在他的空間設置了權限我看不到了,個人信息寫著廣東,不管他在哪,我心里默默祝福他。
回到小紅的故事,上文講到小孩子對她做的事,小孩子作惡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地可怕。這種惡不同于惡作劇,而在于撒謊,欺騙,做壞事。丹麥電影《狩獵》所講的便是這么一個故事,而現實中的案例比比皆是。單是我國就有不少新聞,比如小孩殺大人,小孩殺小孩,之所以小孩子的新聞更觸目驚心,皆是由于人們的固定思維:小孩子最多是調皮,但他們怎么可能真的做壞事?出于對小孩子的同情,愛惜,更多的是溺愛與放縱,才有這么多悲劇。剛聽說一個案例,雖沒有殺人犯罪這么惡劣,但足以讓人膽戰心驚。
某小學A與B兩同學競爭中隊長,A落選,對B心存憤恨,于是偷了B的120元書費(忘了具體什么費用,不重要)。其班主任是一位將要退休的老教師,頗有經驗,把A叫到辦公室說:“老師就要退休了,跟校長申請可以追加一名中隊長,但老師要誠實的孩子來做中隊長。”A馬上說:“老師,是我拿了B的錢,我就是想讓他找不到而著急。我把錢藏在了學校的花壇里。”班主任夸獎了他,并由他帶領去取回了錢。
事情本該到此結束,但接下來的事,用班主任的話說:“我當老師最后悔的事,就是讓A自己打電話告訴他母親。”這種事要通知家長,但班主任有事要處理,就把電話給A讓他自己告訴母親。他母親是教育心理學的博士,老師對家長是放心的。即使沒文化的家長,對這種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A打通電話告訴媽媽,說他偷了B的錢。媽媽肯定很驚訝,又氣惱,問他:“是誰說你偷了錢?”A這時候可能是害怕,突然反水:“是老師說的,我沒偷但是老師說我偷了。”這位教育心理學博士的母親暴跳如雷,讓老師接電話大發雷霆:“我孩子在你這種老師手里就是悲劇,我們要轉學,你把他送到門口我來接他,但你不要露面,我看見你就惡心”。
班主任送A到門口,媽媽來了以后把A拉開回頭就要走。老教師并沒有回避,而是拉住她的手說:“你不要著急,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要勇敢面對。”但是這位母親卻堅信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最優秀的孩子,絕對不會犯錯,老師還在這里假惺惺,她又惡心了,對老師惡語相向,發誓要討個說法。
后來老教師退休了,這孩子也沒轉學,新來的數學老師又遭殃了。這位心理學母親將數學老師告到區教育局,市教育局,甚至于省教育局,其理由是:孩子說數學老師在辦公室摸她的手。忘了說,這位A同學是個女生。數學老師有口難辨,但教育局也沒有證據,沒法處理,這位母親就繼續區、市、省來回告。這簡直是活生生的現實版《狩獵》!
還有一件事,讓我更加佩服A同學。他們小學吃午飯有點混亂,學生們需要自己去盛飯。某天C同學端著湯正喝著,A上來問他今天是什么湯,C說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于是,A往C的碗里吐了一口痰,還瞪他兩眼。我聽到這真是開了眼!
《狩獵》中的小女孩出于某些情愫而污蔑男主,但最終知道認錯,心地本是善良;而像A一樣的孩子以及這樣的家長,是真正的社會奇葩。別管文化程度有多高,家庭永遠是一個人品德養成最重要的來源。我們要預防,別讓這種奇葩成為遍地可見。
我女朋友的學校還發生一件類似的事。女朋友的前舍友L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她學校的一名班主任。L班上有個孩子是轉學來的,學習比較差,L主動留下她補習。放在一般的家庭這得感謝老師,多少人花錢都找不到這樣的機會。可是沒過多久家長就告到教育局,說L毆打孩子。
我們知道這事是從網上,這個家長比較有錢,可能花錢買了公眾號新聞,里面寫明了整個過程,還附上孩子腿上淤青的照片。可恨的是,這件事且不說是否真實,教育局還在調查中,他們就把L的真名公之于眾,而把自己孩子用了化名保護。
我女朋友可以作證,L老師給這學生補課的時候他們好幾位老師都在場,并未見到任何動手的情況;而且L也決不是這種人,這不僅是“莫須有”的罪名,這根本就是污蔑!由于辦公室沒有監控,所以雙方都沒有證據,使得L竟然無法證明清白!教育局聯系過其他老師們,大家都堅定地說L老師沒有犯錯。但輿論總是偏袒孩子,而且人們只關注壞事的開始,不會在意結果。即使教育局查明真相公布了結果,那些譴責L的人也不會看到,更不會關心,還會說“教育局和學校沆瀣一氣”之類的蠢話。
所以孩子的動機是什么?或許這是家長的詭計,那他們的動機又是什么?我們無從得知,只是深深感受到:
“接觸的人越多,我越喜歡狗。”——法國政治家羅蘭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