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年初,又到了公司置辦年會和公關宣傳的時候。假如你關注了相關公司的訂閱號、加了不少內部員工的微信號,那么你的朋友圈有那么幾天就得遭到洗刷刷的轟炸。即使作為旁觀者,實際上你只是看看(不發表意見),卻貌似也獲得了一絲“不轉不是XX人”的即視感,或者“你看別人家的年會啊”的驚奇感。
直到恰巧同在大公司的你參加完了自己的年會。
由于身在某國內互聯網大公司(員工數超6000人應該是大公司了吧),就簡單聊聊。
聽西意歐的講話,是我在年會上唯一能獲得快感的東西,并不是因為他提到了2014業績喜人各種細分領域穩坐第一之類,或者2015核心員工有機會漲29薪等等。作為小人物,我就是覺得,年會就得說些、聽些、看些、獲得讓人有共鳴的東西。不是因為我喜歡聽權威聲音,摔!
這些東西,不是T臺走秀大胸美腿供PR累計創作素材發公關貼,不是西意歐敲鼓表演拍些特寫宣傳老板又帥又多平易近人,更不是請些嘉賓拍拍視頻說說相聲唱唱歌兒對內部員工說自己的產品多牛逼。
這不是提升自信或鼓舞士氣的正確方式,如果很多人認為是,那么以上方式也太生硬了,同時也顯得十分盲目。
嘆,意義何在?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某度、某東、某60、某兒的年會才是這一套,所以問了問身在某里的同學,她回復:全世界公司都一樣。
網上一搜,恰巧Fenng在前陣時間也在微博上生發同樣的疑問/感慨。
http://weibo.com/1577826897/C1pXk751S?from=page_1005051577826897&type=comment
退一步講,群體性行為么?
同樣不知道,因為沒收集過全世界足夠多的大公司的年會“盛況”,特別是國外的。
也許公司一大,人一多,年會文化就會長成這樣。
這里的人數概念是多少,500?1000?5000?20000?依然不得而知。
像我這樣的不可知論者、好奇寶寶、不明真相的群眾,能被年會相關的衍生性問題給煩死。
轉身看看國內的創業團隊、小公司,談不上什么“高大上”的年會,卻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全員紅包、心愿清單、出國旅行等方式,把實惠盡可能送到了每個員工的手中。
對人的成長性投資和情感性投資,永遠應該放在公司發展第一位。
年會不應該辦成一年一次的娛樂休閑,盡管平時少不了加班的員工確實需要足夠的娛樂休閑;也不需要辦成規模龐大的全民聚會,盡管平時交流太淺的同學確實需要更多的互相了解。
如果為了實現彰顯自家公司很牛逼的樣子的光環效應,不如多漲點兒心辦點有逼格的科技發布會來的直觀??!
不說了,今天是情人節,我想靜靜,讓我一個人靜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