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姐和胖小姐一起用餐。瘦小姐用完餐靠在椅背上做腹式呼吸,等著胖小姐完成她的饕餮盛宴。胖小姐伏桌殘卷美食,斜眼瞟了一下瘦小姐,白眼一翻數(shù)落到:“又來了!你啊,就是不知足。總想追求好身材,吃個飯都這么累。要跟我學習,知足常樂!”高喊知足常樂的胖小姐,已經(jīng)超重20公斤。
閑先生邀請忙先生去看球賽,忙先生拒絕了,因為他在備戰(zhàn)MBA考試,以便升職加薪。閑先生頓時苦口婆心:“你呀,老是不知足!怎么就不會享受生活呢?功名利祿都是浮云,做人要知足常樂!”高喊知足常樂的閑先生剛剛申請了貧困補助。
巧女士和拙女士都喜歡畫畫,但迫于生計放棄了興趣。一起退休后,巧女士上了美術班,和十來歲的孩子一起學畫畫,每天早出晚歸去練習,非常辛苦。拙女士說巧女士心氣高,愛作,都老婆子了還整文藝,做人得知足才行。高喊知足常樂的拙女士,天天在家看肥皂劇消磨時間。
“知足常樂”一般是對欲無止境、索求無限的人的勸誡。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那么一群人,本身的境遇實在不堪,遠遠不該滿足,卻也開始標榜“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懷。
“知足常樂”們的主要特點是:看不慣別人的努力,尤其是和自己一樣的普通人,對他們的成績嗤之以鼻,覺得都是欲望作祟。他們推崇滿于現(xiàn)狀的無上境界,以我落魄但無欲為榮。他們極力標榜自己的知足,好像這樣做,就生了慧根,成了圣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立馬凌駕于凡夫俗子之上。
這些“知足常樂”的大論從一個個落魄、狼狽的loser口中吐露,就如同一個一事無成的窮酸人士和你大講特講成功學一樣,不僅不可信,還很可笑。他們詮釋的“知足常樂”,沒有超脫瀟灑的禪味,反而飄著一股酸溜溜的嫉妒、麻辣辣的怨恨、苦澀澀的自卑以及放棄拼搏、低頭認命的懦弱。
高舉“知足常樂”大旗的人真的知足嗎?殊不知,胖小姐也為自己的凸肚象腿暗暗落淚;拮據(jù)先生也因為溫飽不安而咒天罵地;寡淡女士看著別人的熱鬧有趣也心生向往。他們不是知足,只是不愿、不敢表露對自身的不滿;不愿、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
不愿、不敢其實更加突顯了他們的不知足。因為知道自己遠遠不夠,遠遠不行,才自卑,才羞怯,所以才要以圣人的姿態(tài)標榜自己的高情懷,該有而沒有的,就說不在乎;曾有而失去的,就說無所謂,以此凸顯自己的不俗,從而以失敗之勢一躍而上,在精神上凌駕于那些比他們努力優(yōu)秀卻被他們常常勸著知足常樂的人。
這無異于出口傷人非要標榜自己的坦誠直率;能力低下非要標榜自己的情懷高尚;遇阻則退非要標榜自己的靈活變通,知足常樂也只不過是他們掩耳盜鈴的賽耳棉、自欺欺人的蒙眼布。被他們掩飾的就是不敢要、不去拼、無作為,說到底就是弱、不僅弱還懶、不僅懶還怕。
“知足常樂”們不愿承認自己的不滿足,但是又無法改變不滿足的現(xiàn)狀:超重小姐不忍心放下薯片,不舍得甩汗運動;拮據(jù)先生吃不了苦,受不得累;寡淡女士早上離不開溫暖的被窩,晚上離不開拖沓的電視劇。
他們死死守著現(xiàn)狀,不是因為他們滿足現(xiàn)狀,而是因為他們離不開:沒有離開的魄力,沒有離開的勇氣,更不愿為離開付出一丁點努力。他們甘愿守在不甚滿意的一寸之地,甘愿有個湊合的人生,僅是因為輕松不費力。
可是輕松不費力的路往往都是下坡路。下坡終究導向低谷,死守無非不進則退。一時的輕松不費力也只是飲鴆止渴般的假快樂,最終的結果無疑是被淘汰、被超越,被遺落。
一味的滿足會帶來什么?小鹿如果對吃不到高枝上的樹葉而滿足,就不會進化成長頸鹿,因為他們會餓死,滿足帶來的是物種滅亡;古人如果對手舞足蹈的表達,雞同鴨講的溝通滿足,就不會有文字和語言的發(fā)明,更不會有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滿足帶來的是溝通不便利、精神不開花、文化不結果;被壓迫的民族對暴政滿足就不會帶來民主的政權;受迫害的人民對惡劣的產(chǎn)品、污染的環(huán)境、不公的對待滿足就不會有更完善、更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滿足帶來不了快樂,更不可能常樂。
既然如此,知足常樂又是何意呢?其實知足常樂被理解為“知道滿足就會永保快樂”是一種誤讀。它的本意是“知識充足才能擁有永久的快樂。“知足”其實是“知識充足”的意思,它推崇的是要有足夠的認知去關照真相、理解真理、領悟真諦,這樣才能消除無明。
消除對外的無明,就會消除誤解、疑惑、迷茫。誤解導致憤怒和怨恨;疑惑導致恐懼和不安;迷茫導致失落和焦躁;消除對內的無明,就會清楚地了解自己真正的意愿和能力,不會變得盲目和貪得無厭。繼而避免遭遇人生兩大悲劇:千辛萬苦得到了本不想要的東西、苦苦追求超出能力之外的東西而不得。當對內對外都有了充分的認知,自然就能消除無明,于是煩惱全無,快樂常在。
而要擁有充足的認知就需要多了解、多思考、多經(jīng)歷、多體會、多感悟才行。你滿足基本的義務教育,畢業(yè)后不多看一本書,如何了解更多?你滿足穩(wěn)定無常的工作,完成分內之事以后不多幫一點忙,如何學習更多?你習慣一成不變的生活,拒絕嘗試其它,如何經(jīng)歷更多?體驗更多?你不完善自己,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如何接觸更多的人群,了解更多的思想?增加更多的體驗?產(chǎn)生更多的感悟?你瞧,充足的認知需要你去做的總是離開現(xiàn)狀,再多一些,更進一步。
有人會反駁,再多一些,更進一步豈不就是貪得無厭,欲求不止?誰都知道,貪欲乃是痛苦的根源,如此提倡再多一些,更進一步,豈不就是提倡痛苦?所以還是要知道滿足,不想、不要才能快樂。其實不想、不要也是一種欲望,它是“不”的欲望,是“止”的欲望。
要和不要都是欲望,欲望絕不是萬惡之源,無須談欲色變。事實上,欲望乃是人類的本能,是人最最基本的訴求。所謂“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是構成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沒有欲望枉為人。
欲望是好是壞,區(qū)別在于欲望的本身。本不可,非為之,叫貪婪,這是要的過度。本可以,卻不為,叫懦弱,這是止的過度。這兩種情況都是認知不足的表現(xiàn)。前者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后者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該進則進,該止則止才是“知足”所提倡的。知足不僅是要消除欲求不盡,更是要消除消極墮落。它要求的是對欲望有個正確的認知和掌控,它反對欲無止境,更反對懶惰、退縮、不上進、無作為。
解決不滿,弱者可以選擇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降低標準以適應現(xiàn)狀;強者可以選擇捍衛(wèi)自己的不滿,改造現(xiàn)狀以取悅自己,最終都能達到圓滿的狀態(tài)從而獲得快樂。當自己還是雞蛋時,選擇不硬著頭皮撞石頭,自然不會痛苦;當已經(jīng)強大時就應該選擇當仁不讓,不讓將就委屈內心,這樣才能得到快樂。
遺憾的就是,弱者也逞匹夫之勇,頭破血流得到的也無非是個癡心妄想的罵名。而強者,壓抑自己的不滿,大談特談隱忍和寬容,毫無該有的氣魄和作為。
放棄努力的人就別再標榜滿足了,沒什么值得驕傲的,優(yōu)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想要而求不得固然痛苦,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本可得之而不求。正所謂:放縱不好,忍著也不是事兒啊!
n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