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莫名其妙的成了俗世的成功學,若是王陽明泉下有知大概會氣得活過來。對于王陽明來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堂堂君子,怎能與“成功學”扯上關聯?君子應該無欲無求,終其一生追求正義和絕對真理。
王陽明是個出生于書香門第的官二代。少年王陽明豪邁不羈,心中有一個英雄夢,總想縱馬天下,馳騁沙場。他善騎射,熟讀兵法,并且在他中年后的官場生涯中平定過江西一帶的賊匪之亂。后來,經過一番波折,終于放棄了金戈鐵馬的夢想,走上了儒家之路。
王陽明剛做官時,明朝官場十分黑暗,所有讀書人讀儒家經典只是為了考取功名,根本不是成為圣人,肩擔道義。王陽明痛心疾首,希望改變現狀。青年時的王陽明并不圓滑,甚至有點愣頭青。得罪了不少人,還好有背景,再加上為人聰明,幸免于只手遮天的宦官的毒手。但是,他還是被宦官陷害,貶謫龍場。這番龍場之行,正是他悟道的轉折點。
龍場在貴陽那邊,明朝時那里還是蠻荒之地。《一切心法》里的描述:論地理環境,處于貴州西北萬山從棘中;論生態環境,有毒蛇環伺,瘴癘漫山;論人文環境,能接觸到的除了語言不通的少數民族,就是從中原逃竄過來的亡命之徒。
王陽明從小養尊處優,被貶至這樣一個原始環境里生活,能夠生存下來實屬不易。與他同行的仆人紛紛病倒,他反而要照顧他們。然而,這樣的環境卻是“儒家高度推崇、到家絕對推崇的遙遠而美好的黃金時代”,特別容易悟出真理。
王陽明為了打發孤獨的時間和安定情緒,日夜打坐入靜,一段時間之后,心如止水。在別人哀怨時,他始終平靜自若,挑水砍柴各種粗活臟活都要親力親為。在這種情景下,他通過哲學追問反思,讓自己不斷探索真理奧義。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王陽明竟然在夢里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答案:“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求道應該向內心去求,從前向外界物中求道純屬南轅北轍。這就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之一。
《陽明心學》的另一觀點是“知行合一”。但是,這個“知行合一”與很多人所認為的“知行合一”是不一樣的。如今很多人以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指知道了就要踐行;然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指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按照“馬哲”思想,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比如,我們知道暴飲暴食不好,但是我們的行為可能與這個知道完全無關。生活中到處都是知行不合一的地方。王陽明卻說,那是因為知道的不夠深刻,不是“真知”。他甚至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定義:“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也就是,只要心里動了念,你就行了。
如果人們真正地理解了王陽明的“心學”觀點,我想很多人大概都不再會認同了。至少我是不認同的。難道心里想一個美女,就是跟她在一起了嗎?這也太扯淡了。這本《王陽明:一切心法》是一本王陽明的傳記,也是從最現實的角度解釋了王陽明的學說。市面上太多商業炮制的“王陽明”,讓人們誤讀了他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