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的美好 --讀《浮生悠悠》&《浮生六記》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2017年第一季度讀書寥寥幾本,精讀的卻只這兩本。書讀的慢,以致每次于第二段間隙重新拾起,總要多讀幾頁上一章內容,以便重拾記憶繼續讀下去;讀書感也寫的很慢,偶有所得便隨手記錄,整理下來自然有拼湊之感,于是假期又重新梳理一番。

A

?《浮生悠悠》其實已經絕版,2016年讀黎戈散文集時發現她勝贊丘彥明的田園散文,于是便找來她的代表作一讀,可惜圖書館內遍尋不著,于是只有上孔夫子舊書網高價淘了本舊書。八品新的冊子,閱讀中間竟然還發現殘缺了些許書頁,實在算不上是完美的淘書經歷,但閱讀的過程卻是放松和愉悅的。《浮生悠悠》這本書集結了丘彥明和唐效這對夫妻自90年代初居住荷蘭, 9年間記錄菜園、花園、室內植物成長、變遷的植物筆記和花草速寫,間或讀書心得、所思所想、佳句偶得,和家中宴客菜單、自己發明的新菜譜如此等等。

? ? ?夫妻二人先后住在荷蘭舒斯特小鎮和考克小鎮,租地種菜養花,你上班來我種地,將日子過成一首詩。唐效來自四川,留學荷蘭,在荷蘭做工程師,朝九晚五;丘彥明原在臺灣做編輯,辭職休養生息之際在荷蘭遇到唐效,結成夫婦,婚后做了家庭主婦,種菜、養花、喂魚、寫文、繪畫、兼開發美食的廚娘。閑時夫妻倆一起經營菜地、旅游,夫唱婦隨,令人羨慕不已。連為她的書寫序的作家李歐梵、蔣勛兩人,都連連稱贊他們“是現代人的《浮生六記》”、“你種的不是菜,是文學”。

? ? ? 我自小于鄉間成長,目睹各種農事耕種其實談不上輕松自在,農家也有菜地,母親在屋旁開墾出一塊小菜地種下一家日常所需的蔬菜瓜果,上小學的我總喜歡在母親的菜地旁見縫插針種些自己喜歡的花草,比如在果樹旁播種幾顆牽牛,菜畦旁扦插幾枝迎春,小池塘邊種下月季與梔子花,將父親從山中帶回的野百合種球與學校帶回的矮種百合種在菜地邊角,和親近的朋友交換風雨蘭、鳶尾花種在花盆里,都是很美好的回憶。母親是個務實主義者,不愛花草,看我種花每每總是無奈與笑斥著我的花草侵占了菜苗的養分日光,提醒我不得越界,我在菜地的邊邊角角,種上性格不那么囂張的花花草草,到也自得其樂,與母親的菜地各自相安。可惜高中之后學業繁重加上住校生活一月回一次家的頻率,令人無暇顧及,這些花草終究不知所蹤了。如今,只有房前屋后生命力頑強的牽牛花藤,還提醒我當年童年的那一段耕耘歲月。

? ? ? 農夫種菜,對各種農作物的習性有這長時間的熟悉與了解,過程水到渠成,到了丘彥明這里,作家種地,如同工作中跨界就業,萬事萬物都是新體驗,如初生嬰兒學習生存技能,進入一個新的認知領域。因此在農夫眼里的那些稀松無常的常識,在丘彥明眼里則成了認知的驚喜,如發現新大陸般的雀躍。作家藝術家耕種,沒有農夫耕種所追求土地產出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更多的是講究體味與大自然親近的閑適與喜悅。現代人分秒必爭,很難體味到閑適生活的意境,往往缺乏農作物常識(eg.彥明的朋友不知毛豆就是黃豆的未成年版本,鬧了笑話….)。彥明在文中說道,“心靈勞動的意義與體力勞動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五年以來,從土地里,我不僅得到了健康的身體,還學習到了誠懇、扎實、尊重生命的態度,更維持了安靜自在的性情。”

B

?《浮生六記》是一篇寫于清嘉慶年間的文言文,看得懂紅樓夢原著的人讀它也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只是我許久不讀文言文了,擔心自己沒有那般耐心逐字逐句閱讀落得個囫圇吞棗,于是選擇了2014年張佳瑋翻譯的現代文加文言文原版的版本。讀完現代版,再翻一次文言文,仍然覺得原文是很有趣的。選擇這本書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剛剛讀完《浮生悠悠》很是好奇古代版本究竟是如何一個故事?加上央視的幾個娛樂節目帶起國學熱,很多描寫生活情趣的書則上了推薦書單,這本也名列其中。

? ? 《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出生于清乾隆后期蘇州文人之家,此書其實類似于他的回憶錄,是一篇自傳體散文。六記其實是六個篇章,分別記錄了沈復既往的生活細節。沈復不是名人,他的回憶錄寫完自然也默默無聞,手稿在嘉慶年間寫完后,歷經輾轉,最終在光緒三年被一位自稱“獨悟庵居士”楊引傳的文人于偏僻冷攤購得其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于是此書迅速在文人圈中傳播開來,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蕓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于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于歡樂,終于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 ? ? ?沈復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吳地市民,優渥的家庭環境和康乾盛世,造就了沈復性格上好熱鬧、喜交友、興趣愛好廣泛。相比前半生的穩定,后半生略顛沛流離,尤其是妻子蕓娘去世后,送女兒外嫁,送兒子學商,個人繼續游幕生活,飄零他鄉。沈復沒有選擇寒窗苦讀投身科考以登科致仕,相反他秉承父業,以游幕經商為生。只是文人收入微薄,他又歷經數次裁員變故,為求生計,寫字賣畫,做過生意,或是賠本或是略有盈余,終究無法養家糊口。最后父親過世時被弟弟侵占了遺產,因不愿爭搶的個性,算是凈身出戶了。好在碰到了兒時同窗,彼時要去蜀地赴任的狀元公石韞玉,做了他的幕僚,方穩定下來,四十六歲著《浮生六記》。沈三白文筆見識雖比不上大師大家,但《浮生六記》中作者描寫的各種閑情逸致,為歡之事,閨房之樂、詩酒之樂、游玩之樂,都是歷代文人騷客之向往。《閨房記樂》描寫沈復回憶和妻子陳蕓自幼年相識到相愛相知相處二十三年的故事,是書的精華;《閑情記趣》記錄沈復養花尋石、布設園林、裁剪盆景、與朋友在郊外沽酒賞花的種種賞心悅事;《坎坷記愁》記錄沈復家庭風波、游幕工作的不順與起起伏伏;《浪游記快》記錄沈復及蕓娘游歷山水的經歷。沈復很會玩,插花布置園林繪畫旅行無一不精,他的夫人蕓娘自學識字,作詩文采也不輸沈復,善手工烹飪,和沈復趣味相投,也玩得很有個性。書里描寫到蕓娘“夏日把茶葉用紗布裹著,傍晚置入初開的荷花花蕊中,荷花晚上收合了花朵,次日從花蕊中取其清新”,看完我也忍不住浮想聯翩,想夏天找朵荷花來試試。

? ? ?沈復這本書記錄的其實都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能入的經典,很大一方面要歸功于他描寫的妻子蕓娘以及夫婦“布衣飯菜可樂終生”的生活態度。林語堂曾盛贊蕓娘“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一個女人”。紅學大師俞平伯評《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制作精微的痕跡。”讀完上豆瓣才知,連汪涵都在推薦這本書。沈復和蕓娘的生活令人羨慕,沈復亦重情重義,對妻子情深切切,但瑕不掩瑜的是他性格純良卻軟弱,蕓娘雖有才,卻不得公婆歡喜,寫信斥責以致驅逐家門,客死異鄉,終究令人唏噓。

C

? ? ?這兩本書,讀后都讓人覺得這兩對夫妻的生活實在過的藝術,趣味盎然。這兩對夫妻,不僅僅愛好廣泛,而且善于實踐精于其中,把生活點綴的多彩多姿。豆瓣上一篇評論我亦贊同:

“可惜的是,當代的人不僅心不大,卻也總是空空的。好像什么都喜歡,其實又都不喜歡,沒有鐘情的人和事,沒有玩賞的愉悅,說白了不過是打發時間。以至于不管遇到誰,自我介紹時幾乎都會說自己是“四愛青年”——愛看書,愛音樂,愛電影,愛旅行。不然呢?因而,有些時候會覺得,當代人有些值得同情和可憐,太多的東西在分散注意力,根本沒有什么真正入心的。因為不入心,人就很容易浮起來,沒什么支撐。古人好像因為信息不那么爆炸,反而遇見那么一丁點兒芝麻大的事,都新鮮不已,覺得很有意思,單一反而促成專注。”

? ? ? 讀的時候,我的現代價值觀偶爾也跳出來,挑剔沈復性格上擔當不足,最終讓他和蕓娘天人相隔。然而,子非魚焉知魚之樂?蕓娘對沈復,從一而終都是感激,期望與之生生世世為夫妻相守相待。而丘彥明,亦是感激唐效數年工作奔波,為家庭提供物質保障,得以讓她在荷蘭繼續重拾藝術創作。唐效雖是工程師,卻通文采,精通多門外語,能與丘彥明婦唱夫隨也是上天的恩賜。所謂生活的趣味,在平順時是點綴,在流離時便是慰藉。各人讀書,各入其眼,各有所得罷了。

(后記:總感覺讀書的時候偶有感觸,但到了寫的時刻卻無法抒發,或者難以組織出語言表達清楚,于是總是將讀書筆記寫成了書本背景和內容簡介。大概和動筆不勤有關,再接再厲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