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且、詩和遠方成了眾人的口頭禪,大都是戲謔地說,只有茍且,沒有詩和遠方,能當眾坦然地說出來的話一般是成全自己而不是傷自己臉面的,潛臺詞是告訴你,你看,我是個頭腦清醒、尊重現實的人,或再進一步說,我沒有不務正業,正在努力賺錢或有能力賺錢。只有詩和遠方,沒有茍且,很少有人這樣說,說出來可能會被鄙視。
茍且、詩和遠方在口口相傳中,已不純粹是詞語的本義,前者代表現實主義,賺錢買車、買房、給孩子報輔導班,把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商品化,后者代表理想主義,即使不賺錢甚至砸錢,玩點樂器、詩詞歌賦,冒險運動,還有象我正在做的這件事-碼字,和自己內心的喜好情感相關聯。
小時候喜歡看動物世界,但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冒險觀察和記錄動物的都是國外的人,還有野外生存記錄片也是如此,還差點把中國人一棍子打死,因為疑問中國人能為世界貢獻什么呢?有礦產、糧食,地大物博嘛。不僅要養活自己,還有一大家子人仰仗你,冒險去觀察個動物,不能立即賺來吃喝,還搭上命,即使你自己想去,你家里人拼死也要把你拉住啊。
前幾天有個女性朋友說,她不敢在家里談琴棋書畫這些愛好,否則老公就會來一句話“純閑得,不務正業。”,可她想不明白,為什么給自個孩子報鋼琴、書法、圍棋輔導班,等他長大了,忙于工作、生活,這些愛好在什么位置呢。只能告訴她,你在琴棋書畫這些愛好上投入了時間,若能相應地有經濟回報增加家庭收入,你老公就會由冷言冷語轉為默不作聲支持了。
現在人尊重自己的情感,談喜好的比前多了,可是選擇專業和工作是早幾年已經發生了的事,所以只好發發感慨,最幸福的事就是你的工作正好是你的愛好。有些聰明人,探出一條新路,平衡生存和喜好,也就是我說的商品性和情感性,下班后再上班,用愛好吸金,發展好了的話,也就是愛好吸金能力比較強,直接實現拿愛好當工作了。
我們總是不夠勇敢,所以總擅長曲線救國。公交車上,聽二個女大學生聊,說一學期學唐詩,一學期學宋詞,一學期學元曲,一學期學明清小說,我們的大學課程是這樣安排的,畢業后怎么找工作啊,另一個女學生說沒關系,十個天才里需要搭配一個智障,做那個要搭配的智障。
有些人很瀟灑,有次參加讀書會,有個朋友說,她為了一睹葉嘉瑩老師的芳容,只身坐高鐵到上海聽葉老師講古詩詞,還有個朋友說,她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正襟危坐在書桌前讀一首古詩詞,并且讀出聲來,她還特別強調說自己不是做老師的,是開淘寶店賣母子裝的。我暗地里猜她可能是做老師的了,事后覺得自己挺狹隘。
在茍且、詩和遠方上,各人有各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