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撩撥起了小伙伴們對詩和遠方難以名狀的情感,一時之間,頓悟者有之,深思者有之,愧悔者有之,微笑者有之。
人們眼前的茍且大抵是相似的,可詩和遠方這極富蠱惑力的意象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思慕詩和遠方的人就有一千種不同的詩和遠方。
2010年,我即將研究生畢業,在留在成都和回故鄉的小城之間舉棋不定。對我來說,前者是心心念念的詩和遠方,而后者是不折不扣的茍且。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經像我一樣,認為:
你不想做卻必須做的,就是茍且;你想做卻不能做的,就是詩和遠方。
二十七歲之前,我一直都在家鄉的小鎮過著一地雞毛的生活,去大城市過自己想要的日子從來都是遙不可及的夢。總以為擁有了詩和遠方,我就能脫胎換骨,成為全然不一樣的自己。
然而,沒有一種選擇不需要付出代價。對于我留在成都的野心,所有人都是不贊成的,包括當初最支持我讀研的母親。母親泛著淚花說:“你要是真留在成都,每年能回來看我一次就不錯了吧?”我準備好的各種道理被這句話殺得片甲不留,我不得不承認,對于早已成家、身兼數種家庭角色的女人來說,留在遠方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痛楚。
最終,我選擇了眼前的茍且,雖然心有怨念,卻不得不依然在雞零狗碎的生活里打著滾。
有了詩和遠方做參照物,眼前的茍且變得更加不堪。單調而重復的工作、三點一線的小圈子都讓人心生郁悶。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常賭氣地想:如若我留在成都,生活一定多姿多彩吧!那溫潤的氣候、渾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氣場,光是想想就讓人神清氣爽。
留在成都的室友小許來北京出差,我趕去北京會她。小許的情況和我很相似,只是她比我勇敢,克服重重困難留在了成都。本以為擁抱了詩和遠方的她一定滿滿的正能量,怎曾想,她居然和我一樣,生活也是滿滿的槽點。
這娃兒一口流利的四川話一氣呵成地把對生活的抱怨傾吐給我,我哭笑不得地翻著白眼罵她:“你娃別褻瀆我的詩和遠方好不?”
她雙眼泛紅,卻又輕笑說:“世上哪有什么純粹的詩和遠方,你娃兒真以為留在成都就能消滅茍且了么,還不是一樣。不,可能由于我當時一意孤行,可能面臨的茍且比你還要多。至少你不必在春運的時候,與大包小包的人們一起去擠火車,不必才剛剛回到親人身邊,便開始計算踏上歸途的日子。有委屈了可以和老媽說說,周末可以回婆家蹭個飯!”說著說著小許竟流下了眼淚。
選擇茍且與遠方的最后居然殊途同歸,我不禁迷茫起來,難道詩和遠方走近了真的也只是眼前的茍且嗎?難道詩和遠方真的只能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又或者,是我們曲解了詩和遠方。
3.靜下心來想想,我覺得大多數人都會和我有同樣的想法,認為干掉茍且的一定是詩和遠方,這些人大抵存在著三個關于遠方與茍且的誤區。
誤區一:
詩和遠方與茍且永遠是涇渭分明、勢不兩立的兩種存在。習慣于用詩和遠方來否定眼前的茍且,更習慣于用眼前的茍且來證明詩與遠方的難以抵達。具體到生活中的細節是這個樣子的:
“反正這個工作也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隨便應付一下好啦!”
“床就不要收拾了吧,反正地板也還是臟的,不如改天一起收拾算了!”
“這是什么旅游勝地,簡直還不如我那次見過的小山包。”
“啊,我為什么過這樣粗糙的生活,當然是因為我沒有留在成都啊,假如我能留在成都,我就會過那種細致的生活啦。”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會不自覺地去美化它,對比之下,眼前的茍且自然一無是處,不值得珍惜。天長日久,自然只能懷一顆茍且之心,去溫習詩與遠方的烏托邦,從來不想去改變眼前的茍且。
誤區二:
對于長期生活在茍且之中的人們,詩和遠方永遠是一個模糊的指向,所以,他們對詩與遠方永遠缺乏理性的分析,只會朦朧地認為:
“茍且”是現實中的自己;“詩和遠方”是理想中的自己。
所以,他們的詩和遠方只是美麗的海市蜃樓,是天馬行空地幻想,基本是沒什么可操作性的。就算有朝一日他們真的有機會奔向他們的詩和遠方,也會很快墜入另一輪茍且。
誤區三:
他們希冀的大抵是一次純粹的蛻變,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具體的抵達。他們從來不曾認識到詩與遠方也要經過一步一步的丈量才會最終抵達。所以,他們從來不認為在茍且中的一點一滴努力都是在為詩和遠方奠基。就算他們很努力,他們也很少去體會努力帶來的快樂,因為他們要的是詩和遠方,就像那個建樓房的古人,他要的只是第三層。
其實,對于單個的個體來說,詩與遠方和茍且從來不是兩軍對壘的關系。沒有任何詩和遠方能夠消滅茍且,你選擇了詩和遠方,天長日久也難免變成眼前的茍且,你選擇了茍且,用心經營也能成為詩和遠方。我更愿意相信我們在茍且中的種種努力是追求詩與遠方的動力。一個真正強大的人絕不會在對詩與遠方的思慕中碌碌無為,而會努力把眼前的茍且過成詩和遠方。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一個人如果心懷茍且之心,即使到了遠方置身詩叢,再美的詩讀出的也一定是焦灼;心懷滄海,每日忙于茍且也是詩和遠方。
淌過更長的歲月河流之后,我更愿意這樣來解讀詩與遠方和茍且的關聯,一定程度上說,茍且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的現在,而詩與遠方則是看得到的未來。
真正的遠方和詩,不僅是一次背起行囊的奔赴,更是從眼前的茍且里開出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