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習慣》是本好書,當我們通覽全書后,渾身舒泰,恐怕會自以為秘訣在手,天下我有。從此可以心想事成,飛黃騰達了!
想多了。
我們的人生確實是由各種習慣塑造的,但如果你想塑造的習慣,天生和你八字不合呢?
你就不一定越努力,越幸運。而可能是越努力,越悲催。
《掌控習慣》一書鄭重警示我們要承認一個簡單事實:人天生具有不同的能力。
假如你想成為真正偉大的人,選對培養習慣的方向至關重要。我們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在真正有優勢的領域去培養習慣,發揮我們的特長。
第一,讓你培養的習慣適合你的個性。
有些人喜靜,有些人喜動;
有些人深思熟慮,有些人先干為敬;
有些人做決策是為了追求快樂,有些人做決策是為了避免痛苦;
所以即使是同樣的目的,培養習慣的具體途徑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堅持鍛煉,你可以像健美運動員一樣練出一身肌肉,但如果你喜歡攀巖、騎自行車或劃船,當然也是可以的。
每種習慣都有一個特定版本,能夠帶給你快樂和滿足,設法找到它。
因為只有適合你的個性,不和你的天性對抗的習慣,才持續給你帶來快樂,才能長期堅持。
就算是培養習慣的過程,不同個性的人可能的面臨的挑戰和注意事項也有所不同。
我們以DISC性格模型為例來說明:
? D型性格的人,目標感強,很少中途放棄。但相應也容易樹立過多目標,所以也要留意精簡目標的數量,不貪多,一次只培養一個新習慣;
? I型性格的人,堅持做一件事是要命的難,因為他們太容易分心,但他們會很注意公眾形象,所以利用公眾承諾,以及加入游戲性等新奇好玩的因素,可以幫到他們;
? C型性格的人,完成不是問題,完美則是個問題。C型通常會因為100%達標的自我要求,造成過大的壓力,偶爾的失敗則會讓他容易沮喪而放棄。所以如果C型偶爾的中斷,我們需要加強鼓勵和認可,讓他們不要那么嚴肅認真;
? S型性格的人,往往沒有太強的欲望和動力,而且因為過于考慮其他人的要求,導致自己的習慣培養被干擾,所以S型得學會拒絕別人的打擾,同時如果能加入一些同好群(比如社群打卡等),和同伴一起前行會很有幫助,S型會成為同好群里的中堅力量,他們發揮穩定、樂于助人,同時又反哺了自身的習慣養成。
第二,讓你培養的習慣處于你的專長領域。
我們要痛苦而清醒地認識到,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他最專長的領域。
這不是一個恐怖故事,是我們周圍的人每天都在證明其正確性的道理。
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匆匆過客,我們中真正偉大的人不僅付出了卓絕的努力,而且還有幸享有天賜良機。
喬布斯在2005年6月12日對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演講時說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關于人生中的點點滴滴怎么串連在一起(Connecting the dots)。他提到:
我再說一次,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現在所體會的東西,將來多少會連接在一塊。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做法從來沒讓我失望,也讓我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很多人都為這一段講話而深深感動,進而理解為要“埋頭耕耘,不問收獲”、“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他們覺得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錯了啊。
因為喬布斯接下來繼續說了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Love and Loss)”的。
喬布斯繼續解釋說“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里開始了蘋果計算機的事業......”
沒有太多人留意這句話,仔細思考他演講是前后的關聯。其實這是一句“細思極恐”的話。
因為能夠像喬布斯一樣,在生命或者職業生涯的早期發現自己的天賦和興趣,其實是一份巨大的幸運。
而我們大部分人需要為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而苦苦掙扎,不斷嘗試,這是一個充滿了否定和痛苦的求解過程,甚至有一些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也沒有求得答案。
這個過程就是去詢問自己如下這些問題:
??什么對我來說充滿樂趣,但對其他人來說卻只是乏味的工作?如果別人覺得折磨而你甘之如飴,那件事情可能就是你的特長所在。
??是什么讓我忘記了時間的流逝,進入了心流的狀態?就像王羲之吃墨水,愛迪生沉迷實驗而忘了新婚典禮一樣?
??我在哪里能獲得比普通人更高的回報?如果你能比別人進步得快,回報更大,那可能就是你的天賦在展示給你的回報。
??我的天性是什么?不要輕易評價,懷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捫心自問:“我覺得什么很自然?我何時感覺充滿活力?我什么時候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如果你能夠很確定地回答,那你或許也擁有了像喬布斯那種幸運,請在現實中盡快嘗試和檢驗吧。
如果你找到的方向是對的,那你很快就會發現你走在一個“快車道”上。
當普通人只能拿60分,優秀的人拼命努力也只能拿80多分的時候,而你輕輕松松拿90多分。
這種幸運,再加上你在足夠長的時間周期內,不懈地努力,你有很大可能做出異乎常人的成績的!
但不得不提醒你,“天賦”也有高有低,就算你輕輕松松能拿80多分,但抬頭去看90分的山峰,如果你和普通人一樣覺得高不可攀呢?
這是你不得不認真考慮,第二個“細思極恐”的問題。
那怎么辦呢?
第三,我命由我不由天,多領域培養好習慣,做Π型人才。
遺憾的是,對大部分人來講,即使到了40,50多歲的時候,還在迷惑“我到底最想做什么?!”
這讓我想起了斯科特·亞當斯,他是漫畫《呆伯特》的創作者,這部漫畫已被翻譯成19種語言在57個國家的報紙上刊登過。
斯科特可以說是一位成功人物,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巨人的工具》的作者曾經采訪過他,他這樣來表達:
如果你想過一種普通人的成功生活,那就不需要太多規劃,只要別惹是生非,正常上學,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想取得非凡的成就,那你只有兩條路可走:
(1)在某一具體領域成為最優秀的人;
(2)在兩個或更多的領域成為非常優秀的人(位列前25%)。
第一條路非常艱難,幾乎不可能實現。能夠在NBA打球或者能夠推出白金唱片的人屈指可數。我甚至不會建議任何人對此進行嘗試。
第二條路相對簡單。只要你通過努力,就至少可以在幾個領域中成為排名前25%的優秀人才。就我個人來說,我的繪畫技能比大多數人都好,但我并不是真正的大藝術家。同尚未走紅的普通喜劇演員相比,我的幽默高明不到哪去,但我比大多數人要幽默。問題的關鍵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不但畫得好,而且幽默段子寫得好。正是這兩點的結合才使得我能夠成為少數成功的人。如果再加上我的商業背景,那么情況就是:很少有漫畫家能夠理解我涉及的某個主題,如果他們沒有經歷過的話。
資本主義獎勵的是那些既稀有又有價值的人和事。你可以讓自己變得稀有,具備兩種或多種“優秀才能”,直到無人能與你匹敵……這條建議聽起來好像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各個領域排名前25%的優秀人才中,你很難能找到一個不具備3種特長的成功人士。
所以斯科特給出的建議就是要成為π型人才,即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并能將多門知識融會貫通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π下面的兩豎指兩種專業技能,上面的一橫指能將多門知識融會應用。
成為π型人才而取得成功的,確實在我們身邊是有非常多的實例,通常要比押注天賦的做法更讓人安心。
要知道“一條路走到黑”在很多情況下,帶來的是滿懷期望之后的苦澀,以及力不從心、無可奈何的遺憾。
如果我們感覺命運捉摸不定,也不想在漫無邊際的嘗試中迷失,那就別把我們的未來交給虛無飄渺的命運吧。
我命由我不由天,活在當下,去開拓你的多領域專長吧,用你的80分*80分*80分去和別人的單個90分去比拼吧!
沸水可以使土豆變軟,但會使雞蛋變硬。我們不能自主選擇成為土豆還是雞蛋,但在變硬還是變軟之間你可以選擇對你最有利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更有利的環境,你就可以把不利于你的情形轉變為有利的情形。
當我們考慮了我們的個性特質、我們的天賦,如果我們并沒有把握“一騎絕塵”,我真心給出“在多個領域培養習慣,做π型人才”這個建議,希望對你有用。
延伸閱讀:《掌控習慣》“第18章揭秘天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