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簡析: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豁達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簡析: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3.臨江仙·送錢穆父(北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簡析: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弦。詞的結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對友人的慰勉和開釋胸懷總收全詞,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之賞心樂事十六件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
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
柳陰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
晨興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
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關于蘇軾的資料
流淚的歡笑
文/司艷平
冷寂的冬日,竟然在萬千電視劇中覓得陸毅版的《蘇東坡》。對蘇東坡總是懷著別樣的情感,他為官、為人、為朋友樣樣堪稱楷模。他以無風無雨的心性洞察世事,觀望人生。此次觀《蘇東坡》,千般情緒,萬般懷想涌上心間。
觀《蘇東坡》,總是在淚流滿面間感嘆他的文韜武略,才能過人,但更讓我心動難抑的是蘇東坡以“閑人”自適,卻一直都在做利國利民的大事,他是一個真正心系天下,并且身體力行的從政者、為官者。無論在怎樣的遭遇里,他都能有效的將遭遇化解,變遭遇為際遇,給天下一份滿意的答卷。
蘇軾憑他卓越的才能深得朝廷的垂愛,宋仁宗愛他,宋神宗亦愛他,皇帝身后的最重要的女人——皇后們更是欣賞他。或許是天縱之才遭人嫉恨,蘇軾的周圍總是不斷飛舞著一群又一群的蒼蠅小人。這些小人唯恐蘇軾在京得勢,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彈劾他,陷害他。天性率真的蘇軾雖然為官一生,留在京都的日子卻屈指可數。他的一生都是在外放中度過,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他的足跡遍及了大半個中國。對于蘇軾來說,這是不幸,亦是幸運;對于他恩澤到的地方百姓來說,則是絕對的幸福與幸運。
熙寧七年公元1075年,密州大旱,蝗災嚴重,百姓們顆粒無收。許多家庭養不起孩子,將孩子扔在路邊。匪患迭起,滋擾百姓。密州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年,宋神宗因看到鄭俠的《流民圖》,痛哭流涕,才知道執行新法的官員報喜不報憂,一味的虛報瞞報,哄騙朝廷。在內外交患的情況下,神宗任命蘇軾為密州太守。下車伊始的蘇軾,來不及半刻停歇,安置棄嬰,向密州官員了解具體情況。面對蝗災、旱災、匪患、饑荒的嚴峻局面,蘇軾找出救民的第一條措施,開放鹽禁,允許小商小販賣鹽,給百姓找出一條生路;其次,蘇軾利用密州產鹽的有利形勢,向青州以鹽換糧,饑荒局面得到控制。在密州期間,蘇軾寫出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著名詞作。
政績斐然的蘇軾不斷遭到構陷,他人生最黑暗的時期終于來臨。李定、舒亶、張璪等小人在宰相王珪的授意下,搜集蘇軾詩文,羅織蘇軾罪名。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8月,蘇軾因詩獲罪,被逮捕入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長時間的審問,蘇軾受盡折磨,差點丟了性命。后因高太后及范鎮等人的積極營救,12月獲釋出獄。
出獄后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沒有俸祿,朝廷不提供食宿,其實就是帶罪之身。蘇軾到達黃州,看到農人們徒手插秧,甚是辛勞,于是發明了一個新的插秧工具,名為“秧馬”,黃州百姓又給它另起新名,為“蘇公馬”。沒有俸祿,蘇軾帶領家人們開荒種地,親耕田園,做起陶淵明,自號東坡;沒有房子住,蘇軾帶領大伙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黃州有丟棄女嬰的惡俗,蘇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不得簽署公文,管理政事,而無能無為的通判官員對此惡俗置之不理。氣憤之下的蘇軾積極倡導成立救兒院,一方面賣字畫籌錢,一方面廣泛募捐,以此拯救女嬰。
蘇軾在黃州五年,雖然沒有擔任要職,但仍然以心憂天下的胸懷關注民生,為百姓做事。曠達灑脫的東坡總是在尋找著自己的生命支撐,雖然有孤寂悲涼的慨嘆,但更多是忘我忘情的忠君為民。黃州五年,他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等膾炙人口的華美詩篇,還創作了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書法家的地位。
長江的滾滾波濤浩瀚著東坡的滿腔才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東坡的詞句唱響了華夏大地的每個角落。難怪東坡說:“黃州是我的禍,也是我的福。感謝黃州,贈我詩詞美文;感謝黃州,讓我頭戴斗笠,手扶犁耙,耕作田間山邊,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農人!”黃州誕生了蘇東坡,黃州成就了蘇東坡!每每看到東坡在獄中受盡折磨,鬢生白發,淚落潸然。可是再看到他在逆境、險境中的大幽默、大智慧,又不免歡笑起來。瀟灑的東坡其實有著徹悟人生的大智慧啊!
公元1085年宋神宗駕崩,年僅六歲的哲宗即位,由高太皇太后代理國政。從此,蘇軾人生的黃金時間來臨。太皇太后代政期間,廢除新法,重用元祐老臣,起用司馬光為相。王安石、司馬光一個極左,一個極右,要不全盤接受新法,要不全盤循規舊制。蘇軾總是從實際出發,客觀求是,因此,并不得司馬光垂青。即使廢除新法,他也是科學實際地從新法利弊出發,而不是全盤否定。正是這樣的原因,蘇軾總是如同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雖然太皇太后一再挽留蘇軾在京為官,但蘇軾不愿與群小爭辯,祈求外放到杭州。
杭州,可謂是蘇軾的第二故鄉,第二次到任距離第一次間隔十八年之久。十八年的歲月滄桑,書寫著東坡不同尋常的人生軌跡。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大學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從此,杭州開始了嶄新的氣象。是年的杭州遭遇瘟疫,旱災嚴重,百姓顆粒無收。蘇軾到任后,從治愈瘟疫開始,官方自辦安樂坊,免費為百姓治病,并且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的奸商;打開官府糧倉,為百姓發放糧食,免除大家的后顧之憂。西湖淤泥嚴重,蘇軾帶領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蘇軾整治過的西湖,更加妖嬈著她的動人容顏。西湖之上的蘇堤,就是百姓為感念蘇軾,為他修建,以他命名的。即使現在去往杭州游玩,杭州人總會稱贊,如果不是蘇東坡,西湖就會不復存在,杭州就會缺少一顆璀璨明珠!
說到章惇,他曾是蘇軾的友人,后來聽信小人從中作梗,與蘇軾反目。反目就反目吧!此人心狠手辣,懲治起蘇軾,絕不比蘇軾的政敵們手軟。蘇軾后來被貶廣東惠州,被貶海南儋州,都是拜他所賜。
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惠州,已是老邁之身。這里屬于瘴癘之地,路途迢迢,蘇軾只帶著小兒子與王朝云前往。朝云,這個在蘇軾晚年生活里的一抹彩霞,以她的才情、聰慧溫潤著蘇軾的內心。到得惠州,也就是嶺南,處處可見累累白骨,貶謫之人客死他鄉,竟連收尸的人都沒有!這里被稱作貶官難以生還之地。歷盡千帆的蘇東坡,已深深品嘗人生的諸多滋味,他知道該如何安頓自己的內心。在惠州,他買地種橘,修建房舍,又過起他的田園生活。他著書立說,著寫《易傳》,還為百姓籌資建橋。誰言蘇軾能貶倒,他是越貶站得越挺拔啊!“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吟唱此詩,別有一番樂趣。只是,垂垂老矣的東坡還是遭受了人生的又一重創,朝云先他而去。此時的東坡萬念俱灰,已然看透世間一切。
但章惇、蔡京等人聞聽蘇軾的詩歌,怒從中來,又向皇帝進盡讒言,將蘇軾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在蘇軾以前,貶到那里的人無一生還,而且還屬蠻荒尚未開化之地。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到達儋州,以同樣的心懷待人待物。這里的百姓得病不吃藥,蘇軾自行為百姓看病,并且親自上山采藥,以自己的躬身實踐改變陋俗;這里的百姓不飲用井水,直接飲用河水,蘇軾自己籌資募捐,為百姓掘井造福;更為主要的是,他成立鄉學,傳道授業解惑,教百姓們讀書識字。在他的影響下,海南出現了第一位進士。蘇軾對海南,影響更深遠。
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詔蘇軾還朝。千里迢迢的路途,燈枯油盡的蘇軾所到之處,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夾道歡迎。蘇東坡以德冠天下,以文冠天下,以才冠天下,以能冠天下,更以他永遠站立的靈魂冠天下。顛沛一生的東坡,終于病逝于跋涉的路途之中。命運似乎就是那樣安排著,他的生在流轉,他的逝也在流轉。可是,他的一生堪稱鴻篇巨制,波瀾壯闊,每一個靠近他的人,都能從他身上汲取到無窮無盡的能量。歷盡磨礪的東坡,流轉一生又何妨?
謝謝陸毅演的蘇東坡,竟讓我如此清晰地厘清了蘇東坡雄渾壯闊的一生,讓我觀望到他的各個側面,讓我對蘇東坡有了更為立體和全面的認識。流著淚,又含著笑,又是悲,又是樂,在這流淚的歡笑里觀東坡,識東坡,解東坡,誰言不是冬日暖陽呢?
好兄弟,一輩子——聊聊蘇軾、蘇轍的兄弟情
《金鑰匙》雜志
說起唐宋文學史上最才華井噴的一家子,讀過書的都會想到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畢竟唐宋八大家,這蘇門一家就占了三個,你讓同一時期的那些文章大家們情何以堪?
就算置之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恐怕也只有曹操、曹丕、曹植這一家。問題是,后面這家的家風不太好,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我們還是聊蘇家的事吧。
父親節也過了,今天我們就不談蘇洵的父愛如山、教子有方,而是聊聊蘇軾、蘇轍的兄弟情。
蘇軾比蘇轍大3歲,兄弟倆從小并肩攜手,長大后更是患難與共。蘇轍說哥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認為弟弟“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甚至說弟弟的文章勝過自己,“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蘇軾你這樣夸獎自己的弟弟可就太過了,整個宋代,你說你的文章排第二,誰敢排第一呢?)
兄弟倆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呢?《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要知道,從古至今,兄弟反目、手足相殘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曹植、曹丕的例子就不用提了,就拿宋代來說,兄弟同朝者甚多,但像蘇氏兄弟那樣歷經患難而始終兄弟齊心的卻很少。
如同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鞏,他在朝中算“舊黨”大臣,他的弟弟曾布卻是“新黨”的中堅人物,另一個弟弟曾肇又是“舊黨”的重要角色,因為政見不和,兄弟之間鬧得很不愉快;還有北宋后期的奸臣蔡京,和弟弟蔡卞雖然都是“新黨”,但卻為了利益之爭,后來水火不容。相比之下,蘇氏兄弟的手足情深實在令人感嘆!
因為出仕后聚少離多,所以兄弟倆常常是鴻雁傳書,幾十年間,從未間斷。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弟弟寄信贈詩,僅以“子由”為題的詩詞,諸如《示子由》《別子由》《和子由詩》等,就超過100首。
蘇軾喜歡和弟弟開玩笑,在《戲子由》一詩中,他這樣寫道:“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意思是,子由童鞋個子太高了,住的房舍又太小了,若伸直了身子,頭便撞到屋梁上了。(蘇軾你這樣損自己的弟弟就不對了,他個子長得比你高也是錯嗎?)
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深在當時便被稱為佳話。據北宋時人記載,歐陽修喜歡交友,于是口里常吟誦孔融的詩句“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范仲淹喜歡論兵,于是口里常吟誦韋應物的詩句“兵衛森畫戟,燕寢疑清香”。而蘇軾最喜歡吟誦的詩句是什么呢?
是“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這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中的一句。蘇軾、蘇轍年少時曾共讀此詩,感慨甚深,約定以后要早日退官,兄弟回家團聚,對床而眠,共聽瀟湘夜雨。
蘇軾最出名的幾首詩詞,說起來都離不開蘇轍。
中秋是中國人十分看重的一個節日。月圓之夜,最大的快樂,就是一家人聚一起,邊吃月餅邊賞月,此時此刻,最應景的,莫過于蘇軾的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尤其是最后幾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百年來,中秋詠月之作不可勝數,但自從蘇軾此詞問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在這篇感天動地思念親人的詞作中,蘇軾想念的是誰呢?
答案是:蘇轍。
因為這首詞的副標題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時候,深深想念起另外一個人,那么這個人絕對在他生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對于蘇軾來說,這個人就是蘇轍。作這首詞的時候,他和蘇轍已經六年沒見面了。
我們不知道,蘇轍看到哥哥這首詞作時的心情,我們只知道,從此歷屆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都有這一首《水調歌頭》。
元豐三年(1080)初,蘇軾被貶作黃州團練副使。同年五月,蘇轍送兄長的家眷來黃州,期間由蘇軾陪同到赤壁游玩。
兄弟倆難得一聚,在赤壁磯頭,對酒小酌,看江天遼闊,不亦樂乎!
勝景游目騁懷,蘇轍忍不住詩興大發,當場賦了一首七律:
新破荊州得水軍, 鼓行夏口氣如云。
千艘已共長江險, 百姓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強要一斗, 君臣已定勢三分。
古來伐國須關釁, 意突成功所未聞。
這是一首標準意義上的懷古詩,主題很鮮明,即從赤壁之戰的歷史中引出教訓:不能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去進攻本身沒有荒亂失德行為的國家。
客觀的講,這首詩寫得不錯,如果是一幫文人墨客詩酒唱和,說不定還能拔個頭籌。于是,蘇轍用滿懷期待的眼光看著哥哥,希望哥哥能點個贊。畢竟在別人眼中,蘇轍是學霸一樣的存在;但是在神一樣的哥哥面前,蘇轍自己還是不夠自信。
蘇軾笑了笑:“子由,這首詩寫得不錯,剛好我想了首詞與你和一下。”說著,呼童子鋪紙磨墨,一番龍飛鳳舞的行書寫下來。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轍看完后,拍照發到朋友圈,只說了一句話:“我見證了歷史!”
從此,這首詞被視為宋詞豪放派中的第一名。
作為從小玩到大的兄弟,蘇軾、蘇轍彼此相知于心、肝膽相照。
熙寧十年(1077),蘇氏兄弟分別7年后在徐州相聚,兩人互相作詩應和。
蘇轍勸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縱不自程”。(你性格不要太坦率,文章不要太放縱不羈,小心被人抓小辮子。)
而蘇軾牽掛的是弟弟家里人多度日艱難,“森然有六女,包裹布與荊。無憂賴賢婦,藜藿等大烹。”(雖然有六個女兒,幸虧弟媳賢惠。雖然布衣蔬食,但子由生性達觀,縱然明日無晨炊,也依然倒頭作雷鳴。)
蘇軾曾說過弟弟的文章勝過自己這樣的過譽之詞,他也曾對蘇轍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雖說這口氣之大,很有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感覺,但也看得出他對弟弟才學的看重。
而蘇轍自承,蘇軾謫居黃州之后,“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意思差不多是,哥哥貶去黃州之后,閉關修煉,勇猛精進,已成為打通任督二脈的絕世高手,自己已經遠遠趕不上了。
蘇軾一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劫難莫過于“烏臺詩案”,這是一場典型的文字獄。用時人劉安世的話來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蘇軾入獄后,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頭為他說話。蘇轍也因受牽連而日子難過,但他不僅沒有絲毫怨言,還將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頓,并一再上書神宗皇帝,愿免去一身官職為兄贖罪。
在獄中,蘇軾備受御史逼供拷問,一度認為自己難逃一死,于是寫下兩首絕命詩托人帶給蘇轍,其中一首如下:
圣主如天萬物春, 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 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 更結來生未了因。
詩中次聯,蘇軾以后事托付兄弟,宛然一篇遺囑。但在詩的最后,蘇軾把我們帶上了表達手足之愛的巔峰:“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雖然時空的浩劫將使偉大時代的一切都蕩然無存,但兄弟之情則將在死死生生的輪回中永恒地延續!
據說神宗皇帝也讀到了此詩,動了惻隱之心,于是赦免了蘇軾的死罪,將其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從此,北宋朝廷里少了個一品大員,而中國文學史上則脫胎換骨成就了一位不世出的文宗——蘇東坡!
蘇軾一生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進士后,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陜西風翔府判官,從八品,干了將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
一落: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臺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被貶黃州。
二起:東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后攝政,盡廢王安石變法,史稱“元祜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難而退。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后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后出任潁州、揚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
三落:一貶再貶。1093年9月,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祜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這就是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