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言表,真的。解釋往往只會讓事情更糟糕,不解釋又覺得自己做錯了什么,好像失去了什么。仿佛一時間成了金庸筆下的郭芙,成了討嫌的代名詞。有時候,一個人討嫌不看大事,看小事。想想自己的小事,細思極恐,夜不能寐,遂深夜寫稿,作此文。
有時候,一個人如果不能發現自己的第一個小問題,那么往往也不能發現第二個、第三個……以至第N個,無數的小問題不斷堆砌,就成了大問題,大問題一旦形成,要解決就難了。語言這東西,撩一個人可能一萬句都沒用,但若是得罪一個人,有時候一句話就足夠。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人們用語言來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交換信息。這個過程包含了三個階段:編碼――信號傳播――解碼。編碼和解碼都涉及了復雜的心理、生理過程,但不同的是編碼是說話人把想要傳達給聽話人的信息用線性的語言符號表達出來,解碼則為把聽到的語音信號解譯為可以理解的意義。
那么為什么說話人S說的甲,在K這種歷時共時的背景條件下,就被聽話者H理解成了乙,從而造成了誤解呢?實際上,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一句話的意義在語境下發生了變化,主要原因在于交際中的“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意義之外的意義,它是說話人著意突出來的信息,也是說話人的意旨。話語交際有三個基本要素:即說話者S,聽話者H,以及交際的背景知識K。在S、H與K三者中,K是個變量,屬于語境范疇。會話含義的傳達和理解必須依賴語境。在K不變的情況下,S要把會話含義傳達給聽話人H必須有三個步驟:
第一,S說P;
第二,S不說Q;
第三,S意在通過說P而傳達Q意。
P是話語的規約意義,Q就是話語的言外之意。例如:
a:你帶手機了嗎?
b:我想借你的手機用。
句子b是句子a的會話含義。隨著K的變化,句子a還可能有別的會話含義,如句子c、d、e也可能是它的會話含義:
c:你要是沒帶手機我可以借給你。
d:你如果帶了,我能不能發個朋友圈。
e:你要是沒帶手機,我的充電寶就不給你用了。
前面說過,會話含義涉及三方面的因素:說話人S、聽話人H與背景知識K,其中K是變量。這個變量起碼包含這樣一些內容:S與K之間的關系(長幼、尊卑、男女、敵友等),H對S的了解(S的身份、性格、習慣、知識、修養以及對H的態度等),會話場合(公開的、私下的、隨意的、會話上下文等),H的語言文化知識(詞義的感情色彩、語氣的強弱、表達習慣、社會價值觀、人際交往的規范等)。這四點都是從聽話人(即理解)的角度說的,從說話人(即表達)的角度也有這四個因素,因為它們都是會話必須注意的會話因子,不考慮到這些因子,話語交際就會出現問題。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見一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大概就反應了聽話人的主觀認識,在實際生活中,并不能排除說話者沒有意要突出言外之意的情況,往往是聽者自帶情緒,加上會話因子的綜合,一句話在聽者看來自然很容易就是存心的、有意的、故意傷害的,盡管這句話在說話者看來是無心之過,認為聽話者能夠理解。實際上,這也反映了會話人之間的表達能力和對語言、情緒的控制能力。
我第一次話語交際出現問題后,內心是極為復雜的,無法用語言描述。所幸,只是一個小問題。情景之下,能夠想到的就這么多,后面再對此作延伸和補充。
問:第一次惹人生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