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業如何兼顧,關于平衡生活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實生活中,我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得到晉升機會卻需要遠赴他鄉;忙著加班卻還想抽出時間考資格證;下班想要去健身但不得不去赴約…若要追求一個有意義、有豐富體驗的人生,就必須牽扯到這些無窮無盡的選擇,既包括“今天晚上完成A還是完成B”這樣的短期戰術性問題,也包括“我的人生應達到怎樣的狀態”這樣的長期戰略性問題。
意識到自己的極限
有些人,即使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有限,也期望有足夠的活力和效率勝任每一種角色:體貼的愛人,負責的家長,能干的員工,孝順的子女。在學校,只要刻苦努力,每門課都可以得滿分,但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如何配置我們有限的資源(時間、精力、才華等),尤其是時間,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不可再生的、人人平等擁有的資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高度。
因此,為了平衡生活,我們不得不放棄一些東西,關鍵在于,要有意識地放棄一些東西,而不是在無意中讓最重要的東西悄悄溜走。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犯了這樣的錯誤。因為人性使然,我們都有追求快速滿足的傾向,我們常常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那些立竿見影就能帶來成效的事情上,而像維護關系這樣需要長期投資的事情卻更容易被忽視。久而久之,我們只看到了眼前的成功,卻發現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上分配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進行資源匹配
那么,如何判斷哪些是最重要、最看重的事情?每個人生幾乎都由下面七個維度組成:家庭、社交、精神追求、事業追求、物質狀況、身體狀況、業余愛好。做一個長遠的人生規劃或許不容易,這幾個維度對我們的重要性,也在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而發生變化,而且一定會變。我們需要做的,是根據當下的生活情況和狀態,期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對未來生活有怎樣的期許等,分別做出規劃,用這些規劃來指導自己分配資源。在選擇之前,我們需要做出兩方面的評估。
一是價值評估。比如陪孩子玩一小時,和與朋友聚會一小時,這兩個價值顯然不一樣,再比如,花一小時看書或運動的價值也不一樣。關鍵是從你期待的愿景出發,每個做出的選擇是否促使你朝著期待的某個方向前進。通常,我們應盡量把資源分配在那些高收益、長半衰期的事情,即收益可以累加并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慢、對我們的影響持續較長時間的事情,比如學習一項技能,完成一次長途旅行等。
二是潛在收益是否大于成本。首先,在做出選擇時,要明確這件事的投資成本和機會成本。投資成本是指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其他資源,機會成本指將資源投資在這個選擇時而不得不放棄的其他選擇。尤其是重大選擇,我們要預估是否能引領你得到渴望已久的結果。其次,我們試圖用已經擁有的東西去交換那些想要的東西,然而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是無法進行交換的,比如得到了金錢卻換不來健康,以犧牲健康作為成本,損失將不可逆轉。
你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但不是同時
因為資源有限,如果能有意識地錯開你的目標,把資源分配在正確的選擇上,也許更能實現多方面的成功。想清楚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辨別需求和欲望,衡量投入與收益,判斷不同選擇之間是否能互換,為目標排個序,然后集中精力做出行動,這樣,生活才能變得從容不迫,并且可能會帶來其他機遇與收獲。畢竟,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對生活的滿意與熱愛。
最后送上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幾乎能克服一切'怎么辦'的問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