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家人分享:埃里克森人生八階段之前五個階段---教育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7)
最近兩天和幾位家長溝通,感覺有必要對家長普及一下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科學教育之道,因為很多問題不是家長不去做,而是根本就不知道。
人生的第一階段 嬰兒期(0—1.5歲)此階段的生理特點是:只能用口、雙眼和觸覺接受外界刺激。心理特點是對父母完全依賴,恒定的、連續的、一致的體驗產生自我同一性。心理沖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目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基本信任的獲得,需要護理人以慈愛和慣常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要。如果這一階段目標完成的好,孩子會產生希望感,否則會產生恐懼。
人生的第二階段 兒童期(1.5—3歲)此階段的生理特點是:學會了爬、走、推、拉、說話等,能夠控制自己的括約肌,能夠站立行走,支配自己身體。心理特點是感到有能力,渴望探索周圍世界,表現出強烈自主的意愿,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凡事想親力親為。心理沖突是:自主性和羞怯,目標是獲得自主感,避免懷疑與羞恥。自主感的活動需要父母在態度方面要掌握分寸,既給予適當的自由,同時也要做某些方面加以有節制的控制,堅定地保證兒童按照社會許可的行為發展。如果這一階段目標完成的好,孩子會形成意志品質,解決不好會產生自我懷疑。
人生的第三個階段 學齡初期(3—6歲)此階段的生理特點是:語言更為精煉,富于想象,動作更加精細、靈活,精力旺盛,不知疲倦,有侵入性和攻擊性。心理特點是對性差別有強烈的好奇心,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如果這一階段目標完成的好,孩子會有目標,完成不好,孩子會有無價值感。
第四階段 學齡期(6—12歲)此階段的生理特點是:男女兒童各自據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斷應用自己發展著的肌肉、知覺和身體技能以及增長的知識,竭盡所能去改善自我,以求能成功地解決社會所提出的挑戰。心理特點是:兒童的依賴重心已從家庭轉到學校和少年組織等社會機構,并且意識到進入社會后必須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一階段的沖突是勤奮對自卑,目標是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目標的完成需要父母能給孩子的正確行為發出及時的肯定,父母要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多做一些游戲等,如果目標完成的好了會形成能力,如果完成不好會有無能感。
第五階段? 青春期(12—18歲)此階段的生理特點是:身體快速發育,生理趨向成熟,行為上逐漸疏遠父母,與同伴建立親密關系。心理特點是: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這一階段的沖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目標是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目標的完成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明確人生使命和目標,并清楚達成目標的方法,需要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真誠賞識和鼓勵,而不是空洞的贊美。如果目標完成的好會形成忠誠的品質,完成不好會有不確定感。
希望家長結合孩子的年齡,對照其特點,選擇正確的教養,讓孩子順利完成每一個階段的目標,為孩子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