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最近這個詞好火啊,在哪里都可以看到。我現在對這個詞的理解是,思考思考的過程是否正確。
每個人都有其思維的慣性和套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一個笑話,急救車匆匆忙忙地運送來了兩個病人,一個年輕男子,一位中年男性,主刀醫生趕到急診室,一看臉,說:我不能做,他們都是我的家人。當時這個段子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讀出了鬼故事的感覺。但是實際上是因為他們都先入為主地認為主刀醫生一定是男性,而不是女性。一個人怎么可能同時躺在手術臺上,又是一位急救醫生呢?
就是這種不假思索的答案最讓人防不勝防,因為人的思考速度太快了,如果讓人詳細地闡述自己是如何判斷和得出結論的,人們要不難以回答,要不事后編造一個合理的解釋。就像我們做閱讀理解題目的一樣,很容易被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影響,感覺某個選項可能是對的,考試時間緊張就直接憑感覺去選擇了。生活中的選擇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人們為了節省精力,很容易循著原有的思維框架得出結論。
為什么我們傾向于循著原有的思維方式?
1. 我們認為原有的思維方式是經過檢驗的,至少不會錯到哪里去。就像早上去上班,可以選擇另一條換乘線路,但是時間緊迫情況下,就會走老路。雖然走新路可能能節省更多時間,但是風險大,走老路總是有把握的。
自己培育了好幾年的思維方式可比早上地鐵換乘的誘惑更大,面對重要的人生抉擇的時候更是如此。失去同樣一個東西的痛苦比得到一個同樣的東西的幸福要大。百分百得到1000元,和50%的可能性拿到5000元,人們總是選擇前者。
安全感與慣性讓我們難以自拔。
2.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思維的慣性
思考思考的本身是否正確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就像老師拜托學生搬重物,學生回點點頭然后,彎腰搬起來。這就是循著思維慣性瞬間反應的結果。如果一個人多知道一些人體結構的問題,他就會知道為了保護脊柱,搬重物的時候不應該直接彎腰,而是蹲下來--抓住中午----再站起來。
元認知能力就是讓我們看到具體任務內容以外的東西,不單單看到結果,還要思考過程是否合理。從“結果萬歲”,到“不斷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行動過程是否科學合理的反思習慣” 之間隔著鴻溝。
你想要解決問題,你得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元認知能力就是那個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問題。你可以回答,可以不回答,它沒那么迫切,沒那么性命攸關。拿著低配的思維方式的人有其活法,拿著高配的思維方式的人有其活法,大家都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感覺一切正常合理。
但是,如果有一個契機,生活問你:這真的只有一種解法么?
這大概就是培養元認知能力的啟程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