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談談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jpg

生活中,我們經常這樣來評價一個人是否聰明,“他反應快,對別人的問題對答如流”,“她學習成績好”,“她學歷高”……

我們甚至還會碰到很多其他類似的評價“她寫作好”,“他音樂細胞強”,“她有組織能力”,“他情商高”等等。

不知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羨慕別人某某能力強的同時,如果我們也想讓自己成長以達到同樣的水平,我們該做什么呢?

學習!

對,但是學什么以及怎么去學呢?

經驗告訴我們,就是去學啊,硬著頭皮上,去買相關的書,去上相關的課就是了唄。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別人也是同樣學,花的時間精力相同,但就是學得比自己快,甚至學完還能用到生活中去呢?

“也許是我笨吧。”

其實想到這一步,已經是思考得非常深刻了,但也正因為到了這一步,很多人也永遠停留在了這一步上。如果他們能進一步想想,笨本身是不是也是可以去通過學習來提高的呢?那些所謂的聰明人和自己的思維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我是否能嘗試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從而讓自己不那么笨呢?

如果想到這一步,也許你也知道上面一系列的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了:去思考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結論和具體領域的大牛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結論有什么不同,并不斷用更強大的思維方式來糾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好了。

這個過程,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元認知”這個概念對個人成長最現實的意義。

什么是元認知

究竟什么是元認知呢?維基百科給出的定義是:

Metacognition is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knowing about knowing", becoming "aware of one's awareness"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
This higher-level cognition was given the label metacognition by Americ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John H. Flavell (1979).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人類的思維和認知活動分為兩層,其中第一層是我們生活中去直接判斷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第二層呢,很多人也會多多少少意識到,就是指意識到自己思維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比如說,一個陌生人突然莫名其妙地罵了你一句"SB",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呢?火冒三丈!!!這就是我們第一層的認知能力,它是大腦做的最直接的反應。但這個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去跟他干架嗎?也許不會,為什么不不會呢?因為你知道自己現在很生氣,但直接干架,可能會直接把一件小事放大成無可挽回的后果,這樣想了之后,大部分人往往會“忍一忍”就過去了。這種意識到自己很生氣,但最后沒暴發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就是元認知能力在起作用。生氣的是誰?真的是自己嗎?生氣的是大腦的第一層意識,但元認知能力讓我們最后平靜了下來。

再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這個國慶假期,你決定不出去玩,那么,這八天長假怎么安排呢?這時,往往在我們腦子里會有兩個小人在吵。小紅人說,好不容易有這么長的連續假期,不如去圖書館學習吧,把《經濟學原理》學完!這時,會有一個小黃人說,學什么學,忙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有個假期,不如出去逛街開黑打游戲!這個時候,你會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大腦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結論,那么最后你的選擇是什么呢?這個時候就是你的元認知能力幫你做的選擇啦。

所以,所謂元認知能力,并不是什么很高深的東西,它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那一層大腦意識。

元認知有什么用

知道元認知能力是什么之后,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認知原來并不是完全受我們控制的,它的很多思考過程和結果原來都是大腦自己給出的,而不是我們自己想給出的,比如說生氣這回事。真正受我們自己控制的,只有我們的元認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元認知究竟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當我們和別人談判時,在某些條件無論如何談不通而生氣時,我們運用元認知能力,能夠真切地知道自己正在生氣。然后可以冷靜下來,調動其他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訴求究竟是什么,對方又是為什么不作讓步,他們是不是有什么痛點?如果能基于雙方最核心的訴求,互退一步,是不是能更好地提出一個合理的談判條件來解決問題呢?

當自己學習寫作技巧時,我們運用元認知能力,去觀察一下自己在構思一篇文章時的思維方式是怎么樣的,再去思考別人,甚至是職業寫手或者自己很尊重的作家是怎么樣構思文章的,自己能不能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去嘗試重新寫一篇文章呢?如果真這么做了幾次之后,自己在寫文章時的思維方式也會越來越專業。

同樣的道理,如果自己在做一道數學難題時,我們常常會發現,為什么看答案都會,但就是自己不會做呢?甚至合住答案時自己仍然不會做呢?這個時候,如果能運用元認知能力去想一下自己看到這道題時想到了啥,再想想出題老師在設計這道題時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思路和他的思路的差別是什么?這樣做過之后,自己對這種思維方式的掌握也會更深刻一點。這也就是為什么高考的時候,很多人題海戰術做了那么多年,效果卻不好,有些人并沒有額外下太多功夫,卻成績還不錯的原因。本質上也是他們元認知能力的差別。

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處理的難題越來越多,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怎么都想不通的死胡同,這種問題表現在心理上有時候叫抑郁癥,表現在工作中,叫工作能力不足。但其實如果運用元認知能力的話,我們會意識到,自己在拿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時,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如果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換一下,是否就有解決辦法了呢?這就好比我們拿著一把鑰匙去開一把鎖,一直打不開時,我們需要意識到,也許是自己拿的鑰匙是錯的,也許去尋找一把新鑰匙,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呢。

怎么訓練元認知

元認識能力的強弱,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聰明不聰明背后真正的那個原因。它引申出來的能力有很多,比如學習能力,情商,工作能力等等,但不管怎么樣,這些能力的強弱,本質上就是元認知能力的強弱。

那么怎么訓練元認知能力呢?很簡單,反省。

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孔老夫子的話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其實三省還是太少了,應該每做一件事就反省一下。

反省什么呢?反省自己在做這件事時,自己的解決思路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思路,別人做同樣的事情時有什么不同的思路值得自己借鑒,書中看到的道理是否有可以用到這件事情上的思維方式呢?

比如,當我們設計完一個項目后,如果看到類似的項目,是否能去想一下,對方的解決方案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想的?有沒有做的更好呢?

同樣的,當我們在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不妨靜下心來,記錄下自己的思維方式,然后去網上找,去書里找,去咨詢高手,看他們又會怎么去處理這個問題呢?對比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空間是在哪里卡住了呢?

這樣一點一點去反省自己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小問題后,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會一點一點強大起來,讓自己在處理新的問題時,會更得心應手,成長也會越來越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