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是我在上學期以來一直斷斷續續在圖書館看了各類的心理學書籍,其中有國人寫的較具有說理性的論集,例如蔡壘磊《認知突圍》,也有國外心理咨詢師所寫的心理研究專著,例如《社會心理學》、《認知與改變》(從這本書才第一次接觸到CBT的概念〉、《從自我苛責中解放自己》、《恰如其分的自尊》以及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等等。
與其說他們是心理書,不如說他們是心理自助書,相當于是OTC藥品,能夠緩解暫時的疼痛。
現在首要推薦的一本書為牛津通識讀本的《生活中的心理學》,本書從什么是心理學以及研究方法出發,逐漸講述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以及衍生出來的心理學領域分支,最后向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作用。
知覺——進入我們的頭腦
大量的試驗表明,知覺并不僅是被動地從感官獲取信息,而且是一個主動的構建過程。因此,古人所說的“眼見為實”并非完全正確,每個人會有自己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模式,進而形成一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現象1:當把冰箱接上電源時,開始會聽到有噪聲,但后來過了一段時間就聽不見了。
現象2:在一個教室里大家在嘈雜地討論,你也在跟一位朋友交流,在此期間你會忽略其他人的聲音,突然間,有人叫了你的名字,即使聲音不大,但你也很敏感地回過頭來,問:“誰叫我?”
實際上,不是冰箱沒有發出聲音,而是自己自動把這種噪音給過濾掉了。類似地還有施工地穩定的噪聲或是夏日時的蟬鳴。心理學家根據此現象得出了信號檢測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準確的知覺不僅是由感覺能力來決定的,而且是由感覺過程和決策過程一同來決定的。
學習和記憶——留在我們的頭腦
學習——創建持久的連結
學習發生的前提條件:對具有某些關聯的事情反應特別強烈,包括 1.相倚(什么和什么一起發生)——打開水龍頭,水流出來;2.差異(與常規的不同之處)——相當于是你刻意地去做與你的習慣有所差異的行為,這樣會較快地學會新的東西。3.交互作用(和別人的交互作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學習方式:1.觀察學習——觀察別人所做的,有效降低了試錯的成本 2.潛伏學習:在前期一段時間接觸過某個事物,到后來再次接觸時,會學習得很快 3.頓悟學習:類似于在洗澡、跑步等場景時,會突然冒出一個靈感或解決辦法。
記憶——影子、映像還是重建
如今對于記憶的結論存在著多種觀點,尚未有一個很明確的定論。對記憶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對事件意義的記憶要比對細節的記憶準確得多。還有的是,一旦發生事件的某一片段讓你引發強烈的情緒,該片段的記憶會保存很牢固。另外,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的記憶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一個人較為積極樂觀,TA會更容易記住事件中的正面場景,給TA的情緒帶來了正反饋;相反,若另外一個人悲觀敏感,那么TA會更容易記住負面的事物,對事件評價與自我表現會越負面。
記憶的過程:感覺儲存(例如一輛車在你身邊快速駛過,你看到了但幾秒鐘就忽略了)——短時儲存(例如你沒紙沒筆,記住某人的電話號碼)——長時儲存(例如你的生日)
思維、推理和溝通——利用頭腦里的東西
思維:基礎材料——概念
概念包含寬泛的信息和具體的信息,例如土豆、胡蘿卜,它們都是蔬菜。蔬菜是土豆、胡蘿卜的原型,如果說,一個事物離原型越遠,就越不容易學習、記憶和辨認,這就是原型理論,原型影響著我們理解某個事物的思維。在我看來,這跟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時,需要讓自己的思維切換到該領域需要的思維,好比如計算機專業的理解軟件開發時需要站在程序員思維,而不是在用戶思維上,其他學科領域亦是如此。
另外,心理學家發現,當產生壓力、疲勞和混淆時,功能衰退就會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停下來想一想”可以減緩功能衰退。
推理:使用你的大腦
邏輯學家區別出三種不同的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辯證推理。對于推理的討論,我推薦的是《邏輯學導論》,那本書有更詳細的討論。在這里只想討論邏輯在心理學的一些應用場景。例如說,老板經常批評我,經常否定我,因此我暗自認為自己真的很差很糟糕。實際上,老板對所有下屬都是如此,批評否定是老板的習慣。得出自己不行的結論,這種概率思維可能是錯的。當我們疑惑時,我們會更傾向于查找那些滿足自己心中所想的結論來佐證自己的結論,而不是通過更符合邏輯的、更有效的過程來尋找答案,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結論錯誤的心理落差,就是說:結論得到結論。這種模式不僅是片面的,而且對以后的思維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許多人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他們是在重新組合他們的偏見”。
還有一些思維特征,例如思維定勢能幫助我們下意識地多快好省地解決任務,但也會陷入盲目,不利于創造性發散式思維的培養。
溝通:傳達要點
心理學家提出了語言相對性理論,認為語言培養了思維和知覺的習慣。這一點其實我更傾向于語言的表達、輸出能夠更好地培養思維,就好像我現在所做的事情。
動機和情緒——為何我們會做我們做的事情
這是對自己內心的哲學之問:“我為什么要做這種事?”,心理學家認為這與我們的內在動機和現有情緒有關,例如我想成為一個muscline的人,但是我現在的情緒是比較低落,本來想做一些劇烈運動的,但最終還是只做了些較為輕松的運動。這體現了人的行為由動機和情緒相結合的產物。動機決定了我努力的目標,而情緒則反映了我在過程中所體驗的感情。
動機:推動與刺激
在理解我們為何做我們所做的事情時候,有兩種理論需要考慮:內平衡驅力理論和目標理論。
內平衡驅動理論認為相對穩定不變的內部環境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出現了不平衡,內心的驅力會讓我們立馬采取行動,例如渴了就喝水,喝水的過程中,由于慢慢地不再有喝水的需求,因此驅力降低,動機減少。個人認為,這種情形適用于馬斯洛層次需求表的低層次需求。心理學家也認為該理論在初級動機起了重要作用
目標理論用認知因素來解釋為什么我們會做我們所做的事情,認為某人的動機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做的事情——或稱目標。在明確次級動機時,該理論更有影響力。私以為這方面的研究更能夠吸引人們的興趣,因為這涉及到目標引發的各種復雜行為,復雜行為中如何找到why是比較困難的,但最終的目標是不變的,如何從why中得到一個合理的how是人們所關心的。
情緒:
我們大多數時候體驗到的是混合的情緒,情緒主要由自身經歷、記憶、思想和外在反應決定的。據研究,憤怒和傷心由右腦控制,而高興則是由左腦控制,更有證據顯示,大腦中有一部分稱為“邊緣系統”像情緒中心那樣發揮作用,它擁有思考情感的能力等(也許我們是通過此部分來理解自己的情緒的)。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情緒中斷思維的情況,就好像憤怒的時候你基本上無法用理性的思維來面對當時的危機,其背后的機理是,當(與情緒有關的)邊緣系統占據了優勢并要求所有注意力的時候,具有記憶功能的額葉無法正常工作,所有的思維都被情緒控制。【有鑒于此,我們可以做冥想練習,鍛煉自己的大腦】
近年來心理治療領域越來越多地采用CBT(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成了次要方式。CBT對憂郁和焦慮的治療很有幫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采用這種方法,加深對情緒的認知方面的理解,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對思想、感情和一般行為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有了更多的理解,從而做出更好的行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