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突然聯想到最近結束的高考,心有戚戚焉。別的螻蟻在思考宇宙的終極奧義時,我們這些螻蟻還在為了生存,為了孩子擇校殫精竭慮,用盡心思。有些孩子生來的使命就是揭開已知或未知的各種秘密,而有些孩子被寄予的最大的期望是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有房有車有孩子。不同的起點,決定了不同的人生。此即是所謂“階層固化”吧。“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沒有波瀾的一潭水是死水,最終會腐壞變臭。 階層固化的社會是一個死掉的社會。正如《鏡子》里所說:“如果DNA從來不出錯,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現在地球上應該已經沒有生命了。因為生命進化的基礎——變異,正是由DNA的錯誤產生的。”
然而即使起點不同,努力和奮斗并不是全然無用的,明確的目標再加上毅力和韌性一切仍有可為。最可怕的是失去目標,失去動力,失去想象和思考的能力。《天使時代》中吃不上飯的桑比亞國為了吃飽飯改造了國人的基因,使他們的胃如食草動物一般可以消化干草、樹葉,使桑比亞人在災荒年也能健康的活下去。為此他們受到了主流社會的懲罰,被戰爭迫到絕境時他們派出了飛人軍團轉敗為勝。并且伊塔博士預言了長出翅膀的飛人將被人類接受。因為即使在所謂的文明世界,只要有需要,倫理是第二位的。雖然吃野草和樹葉不是人們需要的,但是飛翔是人類不能抵擋的誘惑。從這篇故事我們也能看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當人被逼到絕境時,是會有逆襲的機會的。因為艱難困苦有可能會摧毀人的意志,也有可能締造出堅忍不拔的品質——這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之一。
書中還寫出了處于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層的人的關注點也不相同。現階段的空氣污染,霧霾嚴重讓我們不堪其憂,牢騷滿腹。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出來后,我覺得說的句句都有道理,是代普羅大眾發聲,說出了我們普通民眾的心頭之痛。以前每次聽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總覺得中國應該多擔點減排任務,因為中國的污染太嚴重了。然而有一次看到一個視頻,一位院士和柴靜的對話,院士說:我們國家的人口遠遠多于歐美發達國家,所分配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很小,那么我們每一個人所占比例遠遠小于發達國家。人家可以優哉游哉的過逍遙日子,而我們很多同胞還掙扎于溫飽線下。發達國家的人住大房子,吹著洶涌的冷氣時,我們很多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還有許多貧困人口掙扎于酷熱中,中暑,死亡。那位院士反詰柴靜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難道中國人不是人嗎?”
如果說眼光,見識,這位院士的思想層次很明顯的高出了許多人。大多數人糾結于自己的個人得失時,他考慮到了占這個國家最大基數的人口的生活方式及生存之道。
這一本小說集基本是在宇宙這個宏大背景之下發生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朝聞道》和《吞食者》這兩篇。人生來好奇,正是這份好奇心推動了文明的發展。從第一個仰望星空的原始人開始,一代代的人都在不停的思索關于星空,關于宇宙,和關于人類的問題。《朝聞道》中那些科學家,拋棄一切,身外之物自不必說,妻子、孩子、愛人他們都斷然拋下,只為了求得心中之謎的答案,然后,十分鐘之后化成一團火焰回歸能量世界。“朝聞道,夕死可矣。”
《吞食者》故事設計巧妙,在銀河系中掠奪,吞噬一切行星的吞食帝國的主人原來與我們人類同為碳基生物,與我們有如此淵源。地球人壯烈的保衛戰讓我們自豪于人類的不屈精神。故事最后,元帥和他的下屬留在毀滅后的地球的選擇讓人肅然起敬。“自己生存是以征服和消滅別人為基礎的,這是這個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生存的鐵的法則,誰要首先不遵從它而自省起來,就必死無疑。”他們走出了新文明的第一步。我想所有的第一步,都需要犧牲吧。
我在另一本小說集《2018》中看到了《吞食者》的后續,那篇小說叫《詩云》,卻是一個美好的故事,讓我以我們的文明,以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為傲的一篇。不過多劇透了。
大愛的一本小說集。在庸庸碌碌,蠅營狗茍的生活中,不要忘記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