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網癮少女,今早起床我還是和往常一樣先打開了微博去翻閱熱搜排行榜。在千篇一律的明星婚嫁緋聞和社會奇人異事里,被一條叫做“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熱搜關鍵詞吸引,點擊進入該詞條的相關內容之前,我從未想過能得到如此感觸。
是一位名為杜子建的博主,發起了開頭為“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詩歌創作,詩歌若是創作得好,則博主以美酒當做贈禮。短短三日,此條微博就被微博網友轉發八萬,評論一萬,其中包含五萬多首原創詩歌作品。
我細細翻看了數十頁評論,仿佛領略了數十幅情景皆備的好歌好畫,在跟隨著大眾的視野感慨著“國人詩性未死”的同時,內心自是百感交集。
說來慚愧,作為九零后,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自小接受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熏陶,但學習的詩詞歌賦除了應對國家的應試制度,卻并沒有很多人能真正將其化作才能甚至本能留存在自己的腦海里。隨著年齡的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信息的發展及快速傳播,更多人漸漸地忘記了小學背過的古詩,中學背過的古詞,日常言語之間表達得更多的是來自網絡的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和各式各樣新興的網絡詞匯。
意識到這一點的我,決定重拾對古詩詞的學習和鉆研,以古詩為首,在自己的腦海里構建了關于古詩清晰的脈絡構架。
遙記中學時語文課上老師曾歸古詩為七大類,分別是寫景抒情詩、記事懷感詩、詠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邊塞征戰詩、送別感懷詩和行旅閨怨詩。
而在杜子建老師的微博原文評論之下,“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一句起頭竟能集齊這七個類型的古詩。我不由贊嘆中華文化的深遠精美,以及國人之驚才艷艷。
(以下隨機截取部分佳作)
轉而想到我老家房間的書架上,有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摘抄了數百首古詩。最初做摘抄時并沒有太文藝美好的動因,中學時覺得自己字跡潦草無風無骨,意圖練字,而古詩用詞較現代文而言更加繁瑣,所以買下一本厚重的筆記本專門用來摘抄古詩。
到后來字跡方面已經對自己沒有了更高要求,考上大學之后并未隨身攜帶著筆記本,便將摘抄事業完全擱置了。
今日所想所感更是讓我決意要重新帶著摘抄本啟程,國人飽含人文與藝術的精華創作點醒了我,對古人優美詩詞的學習和研究要持久并善于總結,從而轉化為內在的才能甚至出口成詩的本能。關于語言和文學,當代青年人,更是還有長長的路要慢慢地走。
片刻之間重燃起了對古詩詞的念想,也是自懂事起,第一次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一種自內而外的自豪和向往。作為一個聲稱著“熱愛文學、熱愛寫作”的青年人,手捧著現代文學書本、外國文學作品,卻時至今日才恍然大悟,鉆研文藝的事業,與其太快速地閱讀現代文學著作,不如從古詩詞的精髓優美開始領略與學習。
帶著滿腔熱忱,我也用我青澀的詞句參與了這一場詩詞創作,即興接了一首。
其中滿是不足,但總歸記錄下了這一筆突如其來的領悟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