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看到自己的問題前人已經闡述;品讀當下,不在人云亦云中迷失。《把時間當作朋友》是李笑來老師集合自己的閱讀體驗,人生經驗,從當下出發,寫給還在迷失的你我的一本良心之作。經典或許有用,但是你我未必能靜心翻閱,笑來老師的文字,正好是你我熟知的現代語文。用我們熟悉的語言,打破思維慣性。
困境
壓力太大了,腦子里的一團麻和心里的火燒,急救法子迫在眉睫,于此同時,“自相矛盾、自我欺騙、孤注一擲、癡心妄想”這些心思和解救辦法,一分鐘內在腦子里不停出現,否定,出現,否定。治本的方法也是有的,但是“我沒有時間啦!”。這些愈加臨近的壓力,只會迫使我們潦草完事或者逃之夭夭。笑來老師發現了我們的困境:
完成任何任務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任何任務都是最好或必須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之前完成,即,任務都有一個最后期限。而且,只要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是否已經開始執行,最后期限就在不斷迫近,因為時間永不停歇。
時間:客觀存在,不會服從任何人的管理,只會自顧自地流逝。
人:主觀能動性,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在時間的一分一秒中,積累。
通過學會正確的思考,明白自己為人的根本,真正成人,從而不斷積累,去做完成事情。
醒悟
...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Viktor Emil Frankl
遇到事情時,人的應對方式,即反應了人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Frankl的偉大就是他可以在遇到不幸時,選擇積極對待不幸。遇到的事情,處理事情的結果不由我們決定,但是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態度是由自己決定,不埋怨自己的遭遇,不苛求完美的結果,將自己能夠把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對自己的交代。
你是否認識到自己的大腦是由自己控制的?
我們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
然而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影響,
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結果。
心智=智商?No.
當他人問你這個問題時,你通過思考可以肯定的回答,兩者不一樣。但是,在正常的生活中,我們卻總是聽到或者自認為心智同智商劃等號。
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笑來老師在解釋心智的問題時,解答了一個長久以來困擾我的問題,騙子。
騙子想要成功行騙,必須把想讓別人相信的謊言摻到大量的真理之中,鬼話連篇是騙不了人的。
心智開啟,方可盡量少受騙。我想如果你的段位低,騙子還是會在某一次成功的。好在一旦心智開啟(“開竅”、“頓悟”、“打破舊的格式塔,重建新的格式塔”),好在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心智一旦開啟,就會不斷自我積累,自我過濾,直至根深蒂固。
心智開啟的另一種表現是持續學習。下面這三句話太過頻繁地聽到:
“我沒學也沒什么。”
“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
“現在學也來不及了。”
可以把上面的三句話看成一個人落后的原因。一開始學習某件事情的好處沒有顯現,所以自認為沒有必要學習,當自己遇到一件難事,就假想曾經學過就可以迎刃而解,當別人已經從學習中獲益,自認為一切已經來不及。所以從來沒有開始“學習”這件事。
而學習的人呢?
他從來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
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地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
技不壓身的道理。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多年以后,我終于明白我當年應該。。。但是人生已經過半,如何重來多年前的人生?如果你一直看不穿,心智未開,你無法擺脫自身的局限,就不要妄想擺脫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了。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一直被外在的力量推著前行,沒有了主心力量。
小結:
7月剛剛讀完一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書里多次提到了Frankl和他的理論,書中的核心觀點同這本書中的某些相關,所以讀來不吃力,比較能夠理解。但是笑來老師提到的例子,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就把這些理論具體化了,切身體會就更深了。
之前閱讀How To Read a Book,在讀書的認知上有了顛覆性的認識,而在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讀書》和《談寫作》之后,就明白中國人的一些讀書問題了。
結合這兩次閱讀體驗,認識到了兩點:
1. 主題閱讀。在同一個問題上,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場上的理解,是會有出入的。主題閱讀的閱讀體驗會延伸我的認知,批判思考不再是理論知識,而是在閱讀中的切身體會。
2. 作家的語文能力高低立現。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好書,不好的書都要讀。不僅要讀書,還要自己寫筆記,從而能夠看出高低。能夠以謙遜的心態,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