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尚未完成,放出僅為預覽視覺效果。
總結分為三個部分。
切入點:MOOC
以軟件工程的思路,考量 MOOC 在一個生命周期內的各事項與角色劃分。
理論部分包括:
- 生命周期:課程準備(中觀結構)、課程制作準備(微觀結構)、課程制作、課程實施、課程總結
通過類比軟件工程的螺旋模型與課程論內容,歸納總結;如有必要,參考社會機構相關建設(社會培訓機構,如補習機構;企業培訓,如內訓機構,尤其是 TTT 課程)
- 角色劃分:
- 內容產生:指學習內容本身,如材料編排、授課教師、助教
- 技術支持:課程制作技術,如用戶定位分析、課程拆解指導、制作輔助(包括 PPT制作、視頻處理、動畫、影像、材料收集、習題編排等技術上的內容);也包括網絡平臺
- 學習者(用戶/受眾)
- 運營
著重對比傳統的課程體系: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影響(形式/內容);與依托網絡技術的課程體系之間的關聯與區別。
一些成果或資料來自:
- 實踐:參與課程、參與果殼 MOOC 討論
- 制作:清華 MOOCs 101 課程、知乎問答相關、總結制作流程與分工
- 理論:基礎理論,如課程論、構建主義、北大 教你如何做MOOC;個人總結,如 MOOC 優勢及如何體現
- 運營:注冊證書、學堂在線、網易云課堂
理論
依照角色劃分,分為如下內容
內容產生:無特別需求(?)
技術支持:
制作工具:PPT、信息圖、(音視頻的)非線性剪輯
設計理論:西方設計理論(形式美法則)、東方理論(氣韻說)、字體(字體設計、書法、白魚解字)
教學與課程論:教學論、課程論
游戲理論:嚴肅游戲、游戲化、行為主義與成癮機制
以及一定的
計算機網絡相關背景
學習者:心理學(主認知理論)
運營:
電子商務
新媒體運營
數據分析:統計學、R Programming、Data Mining
依照宏觀的課程結構論(本質是信息處理能力),分為如下內容(括號中的內容是與第二信號系統的對應):
基礎科學群(符號能力,Symbolic):語文、數學
符號學:符號學、文字與書寫、紋章學(、面部表情與姿勢)
信息處理:文獻檢索、信息管理、中科大信息處理課程(、情報學、搜商)
實質學科群(認知能力,Cognitive):實科課程,如社會科和理科
教育學:教育論、教學與課程論、課程設計
心理學:認知理論、行為主義
游戲設計:游戲的人、游戲化、游戲策劃
TTT:Training the Trainer
表達學科群(評價能力,Evaluative):音樂、美術
寫作:商務寫作、結構化產出
PPT
技術學科群(處理能力,Directive):勞技
??????組網算了吧……
實踐
拓展模式:
- 可汗學院:BPL,Mapping
- Open2Study:Achievement
- 翻轉課堂
- 微課堂、過來人、云課堂……
可能就業途徑:
- 培訓:依托企業、依托培訓咨詢機構
- 社會補習機構
- 中學校
- 網易云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