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發現,震撼了整個醫學世界,數千萬人因他而受益,擺脫了肥胖的困擾。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野獸生活的理念。
他的名字叫做:Gary Taubes(加里·陶布斯)。
加里·陶布斯,1977 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生理系,1982 年成為《發現》《紐約時報》等各大雜志和報刊的專欄作家,此間發表了大量的關于飲食和健康的科普文章。后因為對肥胖問題的研究,被評為美國最佳醫學科普作者,三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作者獎。
在傳統的營養學理念中,肥胖是一個熱量不平衡的問題,也就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解決方案不外乎少吃多動。這種理念,在過去幾十年中,幾乎成為了人人都知道的「常識」。
傳統的營養專家,一般也都以此為依據為大眾提供飲食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肉類/油脂,降低脂肪攝入,每天要喝一杯脫脂牛奶補鈣……
然而,人人都知道的「常識」,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相反,可能正是引起問題的根源。加里·陶布斯就是一個能夠從習以為常的「常識」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找到真相的一個人。
最早吸引到他注意力的,是美國肥胖率的暴增。
1980年,美國出臺了史上第一份官方膳食營養指南。這份指南影響了幾億人的飲食。醫生根據這個指南向病人提出建議,食品生產商根據指南對他們的產品進行調整。
這份膳食建議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消費者忠實地聽從了這些建議,他們用意大利面和米飯取代了牛排和香腸,用人造黃油和植物油取代了黃油,早餐用麥片取代了雞蛋。然而,人們不但沒有變得更健康,反而越來越胖,身體越來越差。
從上面這張圖中可以看到,1980 年是美國肥胖率變化的分水嶺,1980 年以前肥胖率曲線走勢平緩,之后一路飆升——1950 年,有 12% 的美國人是超重的,1980 年美國的肥胖人口也只有總人口的15%,而到 2000 年時,這一比例一下子上升到了 35%。
“ 往好里說,這份營養指南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往壞里說,這份指南導致了長達數十年的健康災難?!?/p>
這些飲食變化導致肥胖的現象,促成了加里·陶布斯十多年關于肥胖和飲食的研究。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陶布斯關于肥胖的那些研究和發現吧,這可能是你改變自己肥胖命運的開始哦。
①|真正導致肥胖的從來不是熱量的多少
「越來越多的人肥胖,甚至成為糖尿病患者,是因為他們接受了錯誤的營養學建議?!?/p>
加里·陶布斯認為:我們越來越胖,不是因為我們越來越懶,而是因為向我們提出飲食建議的那些營養專家們對肥胖的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落后的,所以他們提出的建議也是錯誤的,因而導致了肥胖現象的惡化。
傳統營養學一般認為我們是因為吃得多動得少,但是 加里·陶布斯 卻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真正導致肥胖的并不是熱量的多少,而是食物的種類。
引起他注意的,是印第安土著皮馬人飲食結構的變化。
19 世紀 50 年代以前,皮馬人一直都是優秀的獵人。他們善于利用弓箭捕殺野獸,同時他們也吃各種從吉拉河里抓來的魚和蛤蜊。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勤勞的農民,開荒耕種,飼養牛羊。
據記載,當時的皮馬人擁有著「極其充足的食物」,各種食物在倉庫里堆積如山。日常的食物里有著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他們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健康狀態,沒有任何肥胖的情況出現。
后來,隨著淘金熱的興起,皮馬人的地盤被一群美國人和墨西哥人強制占領,資源被大量耗費,生活環境被徹底破壞,皮馬人陷入了嚴重的饑荒和物資匱乏當中。
你猜后來怎么著?饑荒時期的皮馬人,吃得少,動得多——結果反而開始變胖了!
人類學家阿萊斯·赫爾得利卡曾于 1902 年拜訪過皮馬,他發現這時處在政府救濟區內的皮馬人,呈現出了普遍肥胖的狀態。尤其是婦女的肥胖率明顯增加,但是她們吃的并不多,而且還包攬了幾乎所有的農活。
人類學家羅素認為:
在大致相同的運動量下,皮馬人的飲食結構從蛋白質和脂肪轉化成面包等高碳水化合物后,很快就出現了普遍的肥胖現象,這說明肥胖和食物的類型有著很大的關系。
不僅僅是貧困的皮馬人變成了這樣,世界上其他貧困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癥狀,比如極為貧困的那不勒斯、瑙魯和智利等地,瑙魯的一位醫生曾經坦言道:這里的每個人過了青春期后體重都嚴重超標。
加里·陶布斯注意到,這些貧困地區的共同點是飲食結構都極其簡單,食物類型也很單調,大多數都是面包、披薩這類高碳水食物。同時,這些地區的人運動量也很大,因為他們大多數都要干各種農活,并且因為窮困,每個人能得到的食物也很少。
這說明:
②|少吃多動只是個美好的幻覺
「減肥最重要的就是少吃多動」,這是過去幾十年里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理念。但是如果仔細思考一下,你就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真正靠「少吃多動」成功瘦下來的人其實非常少,即使有,絕大多數也會很快就反彈回來。
如果減肥真的像專家說的那么簡單,只要少吃多動就好了,那為什么這個世界上的胖子越來越多?
加里·陶布斯認為,少吃多動并不能讓我們真正變瘦。
《女性健康倡議書》的調查人員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隨機抽取了 20 000 名肥胖女性,讓她們采取低卡路里飲食,每天吃的東西都比減肥之前少 360 卡路里左右,平時的活動習慣保持不變。按「少吃多動」的理念,在同樣的運動量的情況下,吃得更少,當然就會瘦下來。
結果卻是,八年后,這些女性平均只減重了 1 千克左右,但是她們的腰圍卻明顯增加了!
眾所周知,腰圍是衡量內臟脂肪的主要的方法之一。也就是說,這些人瘦了 1 千克左右,她們減掉的并不是脂肪,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肌肉和水分。同時,內臟脂肪反而更多了!
節食并不能減肥!如果可以的話,這些女性每天都少吃三百多卡路里的熱量,那么八年后她們減掉的脂肪量將會相當可觀!可事實并不是如此。
心理學家斯圖卡特曾經在紐約醫院采用各種節食的辦法來治療肥胖病人,但是卻屢遭失敗。即使成功,人數也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而且只有兩三個人沒有反彈。
《加斯林糖尿病學》的作者,時任哈佛醫學院院長的減肥專家 杰弗里·弗里爾 在檢驗了所有通過減少卡路里攝入進行減肥的實驗后,遺憾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 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證明節食真的存在價值 ? ”
節食不行,那么運動呢?
加里·陶布斯 本身就是個運動愛好者。但是他發現,每次運動過后都會讓自己變得更餓,食欲大增。
如果運動能讓人變瘦,那么之前提到的貧困地區的那些人為什么沒有變瘦反而變胖了?他們大多做的都是繁重的體力活,且吃得并不多,可是卻越來越胖。
同樣的例子,2006 年,統計學家威廉姆斯和斯坦福大學學者伍德收集了約 13 000 名《長跑世界》雜志的訂閱者的消息,讓他們將每周跑的里程數和自己的體重作比較。結果發現,剛開始的時候,那些跑的最多的人體重的確最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長跑者都開始變得越來越胖……
可能你會說,這可能是他們運動后吃的比較多,所以運動不起作用。但是你要記住,我們身體有著自己的一套調節系統,當發現運動消耗增大,自然會刺激我們的食欲去吃更多的東西。多動就會多吃,這才是我們的本能。
加里·陶布斯 說過:「促使我們相信運動可以維持和減輕體重這個理念的主要因素,似乎是研究者自己的欲望,他們只是希望這是真的,并且不愿公開承認實際相反的情況。」
運動和減肥的關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少吃多動只是專家給我們一個美好的假設而已,可我們還一直深信不疑。
③|你變這么胖,都是因為你吃糖太多!
過去,我們一直都認為,脂肪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很多的健身教練和營養專家都會建議我們少吃脂肪,多吃蔬菜和水果和粗糧谷物,以為這樣的飲食結構就能讓我們瘦下來。
但是 加里·陶布斯 認為脂肪不僅不會導致肥胖,甚至還能幫助我們減肥。真正導致肥胖的,其實是。。。
為什么糖類會讓我們發胖?
原因在于,糖會升高我們的胰島素水平。
美國內分泌學會會長阿斯特伍德曾經說過:「主宰脂肪細胞釋放和吸收脂肪酸的激素,只有胰島素?!?/p>
1965 年,魯蒙·泊桑和羅莎琳·雅諾兩位科學家也發現:「胰島素是脂肪新陳代謝的主要調節者。」
《加斯林糖尿病學》也明確提出,「發胖是胰島素對肥胖組織的直接生成效應?!?/p>
那么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陶布斯給出了明確的解釋: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貧困地區的人吃得少,動得多,卻有著很高的肥胖率,因為他們吃下去的食物幾乎全部都是高碳水食物。
用加里·陶布斯的話說:「糖才是讓你發胖的罪魁禍首!」
十多年的精心研究,加里·陶布斯 想告訴我們的可不僅僅是這些。如果你想知道關于更多關于肥胖的真相,那么他寫的這兩本你一定不能錯過:《 WHY WE GET FAT 》和《 GOOD ? ?CALORIES,BAD ?CALODIES 》。
其中《 WHY ?WE ?GET ?FAT 》被紐約時報稱為最有智慧的減肥書。書中不僅有加里·陶布斯的研究成果,后面還有他為大眾制定的減肥計劃和食譜?,F在,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了中文版《我們為什么會發胖》,京東亞馬遜等網站都可以找到。
世界的進步,往往是這些不迷信主流,敢于追求真相的人在推動。當大家都對一些理論習以為常的時候,是他們在不斷的推敲和一步步找出真相,為我們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
加里·陶布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都記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