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投資理財并不是某個理財大師的專利,只要一個人活著,他總得計算下自己的錢怎么花。理財活動肯定是要伴隨人的一生的,因為人要生活,只要生活,就要理財。所以理財就是理生活。
理財要自律
真正的會理財的人,都是自律的,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極強的掌控力。
而相反的觀念是,人生在世能得幾時歡?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開銷呢,怎么可能存錢。
有一個師妹聊天問我說,每個月工資還沒發q下來就想著2/3將用于還花唄、信用卡等各種賬單,想想就特別焦慮。
如果你也因為財務而感到焦慮迷茫,我希望借助理財這件事,帶你跳出“工作-賬單-焦慮"的被動人生。
理財的本質是管理有限的現金流,這與錢多錢少關系不大。存錢、做預算、控制開銷、賺更多的利息、賺利息差、正確使用信用卡,這些都是理財活動。
大道至簡,最有效的理財方式往往都是最簡單的。所以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理智,不要隨意花掉掙來的錢,而是讓你的錢變成一只會下“金蛋”的鵝。
巴菲特透露,變得富有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儲蓄,投資;繼續儲蓄,繼續投資。
【故事】在放債人葉叔的指導下,窮困潦倒的打字員阿華開始堅持有規律地攢錢,也就是每次拿到報酬,他都取出其中十分之一存起來,而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阿華發現這并不影響花銷。通過積少成多,阿華最終悟到了生財之道,并贏得了葉叔的信任和垂青,最后阿華幸運地接管了葉叔的巨大產業。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并不是從一些困難又不切實際的任務開始,而是選擇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去堅持,從容地一步步前進。
現在要做的就是設立一個理財機制,每周或者每月把自己部分收入(10%)判無期徒刑,然后累積起來去投資高成長性的資產。這件事情越早開始越好,因為復利的神奇魔力。
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存不下來錢,死要面子活受罪是根本原因。建議可以給自己培養一些不那么費錢的興趣愛好。但是有一些錢絕對不能省, “節省”可能會伴隨著很高的隱形成本,或者在將來完成很大的負擔。比如買書的錢、買工具的錢、事關安全的錢,事關終極體驗的錢(當前的享受不可能用未來的享受替代,比如談戀愛) 、知識產權的錢不能省。
理財要專注
人一生中要關注的事情很多,但只有那些我們最關注、投入精力最多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才最大。
為了專注于某個重要目標,你準備做出哪些犧牲?如果你說不出來,那么這個目標也許并沒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大多數人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們只知道自己想得到更多的東西。但是這種夢想是無效的。我們需要把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為夢想存錢,量入為出。
富人總是更加關注“怎么做”,而不是“為什么”。要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就馬上開始行動。從自己喜歡的事情入手,嘗試為別人解決一個難題,或者把精力專注集中在你知道的、你會的和你擁有的東西上。
把精力集中在能做的事情上,這個決定會讓你比別人掙到更多的錢,因為太多人經常把一生的時間都用來考慮他們不能做的、沒有的或不知道的事情上。
古稀之年的巴菲特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專注力,他可以從零開始學習韓國的會計準則,了解韓國的股票投資市場。即使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了,巴菲特依然會親自去拜訪那些他認為有足夠潛力的,但是不知名的小公司,和創始人、股東面對面談話,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樣的專注精神,是那些希望通過模仿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取得成功的人無法做到的。
理財,既是跳出稀缺的思維習慣,也是人人都能掌握的實用技能,我們都能通過學習和實踐理財,把生活經營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