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雷軍砸1.4億參加奇葩說,和奇葩們談職場“邀功精”

“金主爸爸,不,應該叫干爹……哈哈哈”伴隨著何炅的調侃,雷軍在奇葩說的初次露面就這么浩浩蕩蕩的開幕了。

我今天早上補看了這期奇葩說,據說這期節目早在預告播出前就獲得了廣大觀眾的關注,小米公司對這次的通告宣傳也十分給力、畢竟1.4億的冠名費怎么著也得撈回本嘛。

奇葩說里的雷軍憑借著自已一口仙桃普通話和印度腔調的英語,再加上略顯呆萌的性格和始終如一堅定的立場又收獲了一群迷弟迷妹們。

雷軍與眾奇葩一起探討起“要不要做職場邀功精”的話題。

剛開始正方第一個出場的傅首爾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呼吁大家要做一只邀功精。

第一點:我們在職場干活,就是給老板看的。不邀功在職場等著別人發現自己,是絕對錯誤的觀念。她覺得邀功是有上進心的表現,根本沒錯。

第二點:邀功就是小人,不邀功就是大人,這是一種狹隘的成見。她覺得邀功精對團隊有巨大的價值。以鯰魚效應舉例,沒有鯰魚,團隊就像溫水煮青蛙,不爭不搶好happy,最后呢,全部洗澡掛了。

第三點:如果你是一個團隊領導,邀功是一種責任。你不但要自己邀功,還要為團隊和下屬爭取利益。

“雞湯精”陳銘老師的八字人生信條“做人如水 做事如山”。

“做工作,把功勞放在那,山擱在那,不用多說話,沒有人能忽視你的存在”道出了反“邀功精”一方的根本觀點。

但是轉過來想,陳銘老師的“做事如山”其實講的是“建功”,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建功者的一種選擇;

而“邀功”是建功者“建功”后的另一種選擇,二者并不矛盾。

我們之所以一提到“邀功”就覺得反感,其實真正反感的是無功而邀,而對于那些真正建了功去邀功的人,我們為什么不能正確看待并給予肯定呢?

昨天也有小伙伴同樣問到這個同樣的問題。

一、先說說我的體驗:

在國企、外企、民企都干過,縱觀橫看,“會邀功”的人比“低調勤勉”的人發展更好。

記得曾經有個技術牛人,運營商的網關都是他設計。

平時非常低調,不愛說話,悶頭做事,到最后離職了,公司里也沒有幾個人認識他。

比他年輕比他資歷淺的都升職了,明明具備做CTO的能力,據說后來跳槽也只是高級經理,光做程序員,年齡大了也很辛苦。

而另外一個人,技術沒有他強,會邀功、會溝通、會帶團隊。

從開發經理一路升到了首席架構師,30多歲后代碼也不怎么寫了,管了100多人的團隊,下面的人都很賣力。后來自己創業拿了上億的投資。

雖然會邀功只是成功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東西都是連鎖反應,如果連邀功都不會,帶團隊也會很困難。

二、邀功也是有技巧的:

1、我們需要自己做自己的“職場經紀人”。

光做不說,做的再多也不容易被人關注,因為不會隨時有一個伯樂在旁邊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適當的顯示能提升我們自身的氣場,比如向下屬邀功,目的也是讓下屬認可你的能力,讓他們覺得自己有一個棒棒的領導,下屬腰桿兒也更硬。

有能力有氣場,就像大的磁鐵,更容易吸引小磁石,久而久之的周圍能量團就越來越大。

2、帶團隊一定要學會邀請。

不會幫自己邀功,自然也不會幫下屬邀功,下屬的利益爭取不到,團隊資源爭取不到,團隊的凝聚力從哪里來呢?

傅首爾吐槽的雞湯領導:帶著團隊一起“做義工”,別人吃肉團隊喝湯,團隊打怪,別人發財,哪個下屬還會愿意再跟著你?

3、邀功是需要有節制的。

邀功的程度要和你的貢獻度成正比,邀功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什么時候該邀功,什么時候不該邀功,就要看你的經驗和情商格局了。

有一點你必須要弄清楚,那就是你要確保所有你匯報的成績都是你自己取得的。

如果你的成績里有其他同事的功勞,那也不要獨自居功。

事實上,如果你提到同事所做出的貢獻,那也能從中體現出你的領導力和智慧。

同理,你最好也要提一下你犯過的錯誤和存在的缺點,只是別忘了在最后要把話題引回到自己所學到的經驗教訓上。

如果無時不刻顯擺、無時不刻搶功勞,遠遠大于了你的貢獻度和能力,那勢必會惹人嫌,被人排斥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