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導語:創業路上有很多坑等著你跳。今天正式進入精益創業的篇章。今天來講講“經證實的認知”、“科學精神”和“科學實驗”。
? ? ? ? 我之前服務的公司搞過一個眾創平臺,我不小心還參與了進去,前前后后忙活了幾個月。整個眾創平臺的基本思路是參照海爾集團的眾創平臺,輔導我們的是穆勝先生,他為海爾集團做過管理咨詢工作。那段時間,開始接觸創業,又惡補了幾本書,《創新者的窘境》、《裂變式創業》、《云組織》。因為種種原因,最后眾創平臺并沒有上線。我卻借此機會學到了不少東西,這次再來看《精益創業》這本書,某些地方還是有些共鳴。今天我們繼續來聊這本書。
1、什么是創業?
? ? ? ? 我們對于很多事之所以有分歧和爭執,是因為,對于某些基本概念的認知和假設有著不同的觀點。比如,一說到創業,很多人就想到,幾個人合伙,寫BP,做PPT,到處去路演,找錢,有的成了,ABC輪的融資,各種成功光環;有的失敗了,找個工作老實的上班,再也不那么慷慨激昂,整天打雞血一樣的到處跑了。
? ? ? ? 這確實是創業,比較典型的創業,是這個社會給創業者的標簽化。就好比說,我是山東人,別人一聽,第一反應,就是我很能喝吧(他們往往猜對了,我確實還能喝點),第二反應就是,我是吃煎餅卷大蔥長大的。這點要辟謠,我就沒吃過幾次煎餅卷大蔥。
? ? ? ? 我們需要對“新創企業”這個詞統一認識下。
? ? ? ? “新創企業是一個由人組成的機構,在極端不穩定的情況下,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
? ? ? ? ? 這是一個非常廣義的定義,也就意味著,哪怕你在公司,負責一個新產品的開發,也算創業。更不要說,宗毅式的體制外的裂變式創業了。作者認為,只要是創業,不管是內部創業還是外部創業,都要使用“精益創業”的原則,否則,失敗率比較高,這是為什么呢?
二、內部創業為什么比較容易失敗?? ?
? ? ? ? 昨天在筆記中談到了,創業=管理。創業的企業,也需要管理,包括:流程、組織架構、人力發展等等。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初創期、成熟期、轉型期。
? ? ? ? 內部創業或者創新失敗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 ? ? ? 1、使用成熟或轉型期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初創團隊。
? ? ? ? ? 集團公司有了新業務,要你去開個分公司。你有著很大的壓力,也有著很大的動力,躍躍欲試,準備大干一場。這時候,你的集團公司的CFO過來找你說,你把新公司明年的預算報上來吧。
? ? ? ? 你一臉懵逼的說,明天干什么,我都還不知道呢。明年,就更不知道了。你看這樣行不,明年我花到哪里算哪里,好不好?
? ? ? ? ? 你的CFO一拍桌子,站起來說,開什么玩笑,我們集團,分公司、事業部、項目部,都要填年度預算,你不填預算,我怎么知道給你多少錢?我怎么知道你花的錢都合理合規啊?我必須知道,你明年的每一分錢,是怎么花的。
? ? ? ? ? CFO錯了沒?沒錯。你錯了嗎?也沒錯。那誰錯了呢?是把正確的預算制度錯誤的用在了初創公司上。
? ? ? ? ? 2、原有公司利益既得團體已經都很穩固了,你搞個新產品,新業務,就是要把利益平衡打破,再重新分配。往往會遭到既得利益團體的激烈反抗或者不合作。你想墮落,沒人管你,可你想進步,就會有很多人拉著你,說不行不行,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如果在公司里,你想做點什么對公司好的事,比如某個流程的簡化、某個工作效率的提升等等,一堆人明著暗著的拉著你,不讓你干。我覺得,這樣的公司也沒啥好待的了。因為你周邊這些人,要么怕你得了功勞,把他們壓一頭,要么就是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 ? ? ? 當一個人做某件事失敗了,他自己或周圍的人,往往會這樣安慰他。哎呀,沒關系的,反正你也學習到了,吃一塹長一智嘛。可這種學習真的必須要在創業失敗之后才去學嗎?
三、科學精神:
? ? ? ? 對于拿自己的錢去創業,或大大小小依賴創業革新生存的組織來說,學習是蒼白無力的說辭。如果說,前面創業根本就是在極不確定的情況下建立組織機構,那么它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學習。
? ? ? ? ? 在精益創業里,我們要重建“學習”的概念,作者稱之為“經證實的認知”。
? ? ? ? ? 我覺得有必要先談一下科學精神。管理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我們管理一家公司必須具備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就是:理性、實證、質疑、不斷探索未來。用三個人的話講就是:
? ? ? ? 1、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 ? ? 2、喬幫主: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 ? ? 3、貝佐斯:Dayone理念,每一天都是新開始。
? ? ? ? 不要經驗主義,不要拍腦袋,不要未經審慎的思考就匆忙的給出結論,然后再去尋找論據來支撐。
? ? ? ? 把每件事、包括每件產品,每項功能、每次營銷活動都視作一次實驗,用來獲取“經證實的認知”,然后用這認知來指導公司的運營。
? ? ? ? ? 科學的方法就是在一個清晰的假設前提下,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接著再用實證法進行驗證。作者總結成為:開發-測量-認知反饋循環。如下圖所示:
? ? ? ? ? 但我更喜歡干嘉偉的科學運營方法論,如下圖所示:
? ? ? ? ? 今天就聊到這,明天,我們來講述這個“開發-測量-認知循環模式”。有可能的話,把干嘉偉的這個圖也聊聊。
? ? ? ?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創業的廣義定義:只要是人或組織,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就是創業。內部創業的幾個坑,大家要注意躲過去。創業,就像做科學實驗,不斷去檢測假設是否成立,建立經證實的認知后,再去指導公司的運營。